沈淦:闲话“信念”
- 作者:沈淦 更新时间:2015-05-04 02:10: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32次
信念是什么?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也。
倘若你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不惜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甚至生命,那么,即使你的信念未必正确,即使有人骂你蠢、笑你迂,你也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赢得相当的尊重乃至敬佩。
你看那伯夷与叔齐,这哥儿俩原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因为不愿意继承君位,逃奔西岐依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责骂,说武王以臣伐君,是“大逆不道”。商纣灭亡后,哥儿俩又认为以周代商是“以暴易暴”,并发誓“不食周粟”,双双逃至首阳山,采撷薇类、蕨类植物充饥,终于饿死。孔夫子、司马迁与“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等,在充分肯定武王伐纣的同时,又都对伯夷、叔齐哥儿俩表达出由衷的尊重与敬佩。孔夫子称赞这哥儿俩是“求仁得仁”的仁人志士,司马迁则将《伯夷列传》摆在《史记》中的七十列传之首,韩愈更是专门写了一篇赞美哥儿俩的文章《伯夷颂》。
一千多年之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灭掉暴虐的南齐王朝后,登基当上了萧梁帝国的开国皇帝。可是,有个在南齐做过官的读书人颜见远,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竟然绝起食来,几天之后便含恨而逝。梁武帝闻讯,困惑地说:“我顺应天命、依从人心而坐上了这个位置,与天下士大夫有什么关系呢?而颜见远竟然到了这个地步!”颜见远的早逝使他5岁的儿子颜协成为孤儿,更由于家中贫穷,颜协只能由舅舅抚育成人。后来唐朝的史官在编撰《梁书》与《南史》时,都把颜见远、颜协父子收入《文学传》中,并且都高度称赞颜见远“博学有志行”——即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既有志向,品行又高。这儿所谓的“志行”,不就是对其执着信念的由衷赞美么?
又过了一千多年,湖南长沙有个简纯泽,晚清时曾先后在甘肃、陕西、河北、山西等地任过职,据说在山西时还颇有政绩,名声不错。辛亥革命后满清灭亡、民国建立,简纯泽便隐姓埋名,并且常常悲伤叹息。后来他北游京津地区,又于1917年来到山东,在劳山、烟霞洞转了一圈后,便跳海自杀了。没几天尸体漂到海滩上,但见他将那根象征满清标志的辫子用丝线缠得紧紧的,身上还有一个白色的丝织袋,袋中装着经文数卷——想必是写在布帛上的吧,还有十枚银元与一份工工整整的楷书绝命词:
“道德仁人,遇见尸身,即掘土穴,深埋海滨。
毋用棺木,藁葬以薪。面朝北阙,志继先臣。
经文殉死,愿通万神。马鬣封后,树一墓珉。
镌四大字,有清遗民。所余银饼,谢意聊伸。”
“马鬣(音liè)”是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墓珉”显然就是墓碑了。简纯泽对自身的殡葬要求极低:用泥土加上柴草,草草一埋就行了,甚至连棺材也不需要。然而由于他始终坚守信念,也有甚为执着的要求:道德高尚志士仁人啊,我恳切地请求您将我的脸朝着北方,因为皇上的宫阙在北方呢;再替我立一块墓碑,碑上镌刻四个大字“有清遗民”。作为大清王朝的一介遗民,我简某可是誓死效忠满清皇室的呀!由于草草殡葬用不了多少钱,余下的银元,就聊以表达我对您真诚的谢意吧。住在海滨的居民立即禀报当地政府,政府官员来验过尸后,基本遵照他的遗嘱,却替他准备了棺木,收殓后埋葬,然后立碑、刻字,又将他的遗物:经文、名片、绝命书等焚化于墓侧。近现代作家李定夷在其专著《民国趣史》中记下这段史实时,又在标题“有清遗民”之下醒目地大书“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十个大字,旁边还加上十个圈,表达了对死者及其信念的钦敬之意。
无论伯夷、叔齐还是颜见远、简纯泽,他们的信念显然都是错误的,无论你骂他们蠢、笑他们迂、甚至扣上一顶“顽固分子”的帽子,都不能算过分。然而,他们的信念一则没有伤害其他人(本人家属似应除外),二则没有危害社会,因此,社会对他们也往往比较宽容:当伯夷、叔齐拦着周武王的马头责骂时,武王的手下人要杀掉他俩,武王的得力助手姜尚说:“这是仁义之人啊。”亲手扶起哥儿俩,让他们平安地离开了。颜协长大以后,梁武帝并未对乃父誓死不与自己合作记恨于心,颜协也一直在梁朝做官,生病去世时,武帝之子、后来的梁元帝萧绎还作《怀旧诗》悼念他。顺便说一句,颜协有个儿子,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民国的地方官员则不但满足了简纯泽立碑的遗愿,还给了他一副棺材,替他办了比较体面的后事。
为坚守某一信念而殉身,显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似乎也不宜宣扬、提倡。翻翻词典,“信念”固然也比不上“信仰”。然而,与连信念也没有的人相比,一个有信念的人,其精神世界会不会稍微充实一些?其贪欲会不会相对少一些?其自制力会不会略微强一些?
江苏省南通市濠西园84幢601室 沈淦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