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张礼:北京这个胡同(三章)
    张礼:北京这个胡同(三章)
    • 作者:张礼 更新时间:2015-04-30 03:07:0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65




    胡同与四合院



    我的北京之旅最早是从胡同开始的,我们到了北京,下了飞机,就穿行在胡同中。我与同伴一早就于闹市区分开,我找了一张人力三轮车,伴随着清脆的铃声,就穿行于各种胡同口。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曲曲弯弯伸展着,尤如一个走过多年岁月的沧桑老人。两边的四合院,大都敞开着门,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明媚。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与谐和悠闲的。四合院里大都拴着晾衣服的绳,绳上飘着各种样式的衣裳。不时有推着小车的老人,穿着北京布鞋儿,缓缓从胡同里走过。小推车里有些针头线脑,小学生的铅笔橡皮,让人想起旧时的卖货郎儿。再是些半大的小孩子,在胡同里东跑西窜,打破着小胡同的宁静。

    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恍如隔世般的感觉。我知道北京的胡同四通八达网一样,不好走,老北京人走入其中也会迷路的,就只能靠别人帮衬着瞎闯了。

    北京这个地方,啥人都知道,名气太大,大到想写它,都很难找到落笔处。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说法。北京胡同,是正在消逝着的古老。

    什么叫胡同呢,这是一个北京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1944年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习惯上,人们把的胡同、街、巷、道、里统称为胡同。而老北京人眼里的胡同,远离闹市,它有一种清幽恍如隔世般的感觉,胡同就不可混同为大街,胡同一般就指居民区的小巷道。

    说起北京的标志,自然是数之不尽,然而,每每说起北京的历史标志,那么胡同,绝对是不可不提的景致。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有水井的意思。从明代开始,逐渐出现了有关考证“胡同”的文献记载。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朝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当时的北京城,似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散文家汪曾祺曾写道:“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北京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它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在明清的地图上称为“东西江米巷”,全长6.5公里。北京胡同,昔时古旧的民风与老百姓的朴实之情,都凝固在这一条条窄窄错综的小巷内,胡同静静盘亘在都市中,成为北京一条条隽永的血脉,唤醒着人们对古老北京的记忆。

    多少年来,北京没有把胡同改成浮华的小商品市场,也没有把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宅改成商铺,它始终保持着原貌,里面还住着普通的老百姓,哼着那原滋原味的京韵京腔,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息的场所,胡同相比于代表皇家文化辉煌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胡同、四合院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

    穿行于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犹如梭巡在历史和现代的时光隧道中。清一色的青瓦灰墙,斑驳陆离的四合院落,雕花的影壁、门楣和门前的石墩,青砖石板铺就的街巷小路,苍劲挺拔的榆树、白杨和老槐,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秋天的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与红墙绿瓦的故宫、恭王府相比较,胡同显得格外实在、温暖和沉静,传递着老百姓的一种温情与鲜活的生命气息。


    老城与城墙



    北京是座巨大的城,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意味着每天有六百万的外乡人在此。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怀揣各种心思与梦想。北上是很多人的梦想,南方人上北京,人们就喊做“北漂”。北京,这是个让人的痛着又让人快乐着的地方。

    有人说北京的秋天很美,这大概是香山的红叶太有名,让人们趋之若鹜。而我在云南久了,季节的概念就模糊,好像世上的季节只剩下了春和秋夏,对冬天没有什么感觉。一直以来很想到北京去旅行,但一直没去,有人说去哪旅行都一样,关键是跟谁一同去。北京之行几次没成行,与单位的同事一起到北京公费游玩时,好象那时就三十好几了。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延伸着它幽长的影子。北京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让人感觉都市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和老墙头上的衰草又写着古老的沧桑。

    我去过西安、咸阳、南京等古都,感觉明代的城墙是最华丽的,明朝是一个擅长修城墙的朝代,故有“明修长城,清修庙”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句名言,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明朝修了100多年的城墙与长城,却照样没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满族的铁骑。

    据有关资料,为了利于首都北京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决定拆掉城墙和城门楼,只保留东南角楼和南面前门、北面德胜门的城楼。

    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启超的儿子)认为,北京仅保留紫禁城是不够的,苏联斯摩棱斯克有周长为7公里的城墙,人称“俄国的项链’”,二次大战时毁于战火,全苏联人民献出爱心修复了。而北京的城墙不能仅仅叫做“中国的项链”,而应该是“世界的项链”,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现在怎么能够毁坏它呢。

    拆墙派则认为:这些城墙是封建帝国的防御工事,在新时代已经毫无用处,还妨碍交通并限制城市的发展,把它拆除了则可用于建造房屋或成为铺设马路的砖头的来源。当时的政府以此为由,拒绝了梁思成的建议。后来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城墙整个被毁,护城河也不见了(参《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极其怀念故乡北京的风物人情,特意用北京各城门的名称作为小标题,写了一部长诗,题目就叫做《城》。北京的城墙虽然都拆除了,但北京依然叫做北京城,仿佛不这样叫就不足以突出其特征,北京历来就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它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古典,既豪放又婉约。

    北京的城墙都拆除了,只剩下几座孤零零的城门楼子,在一片钢筋水泥高大的建筑中守望着遥远的过去。它们就像被剪除了羽翼的稀世之鸟,在人们的视野中高飞不起来,那忧郁悲天悯人的神情,注定只属于历史的回眸。那红墙碧瓦的古老宫殿,是不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却与素颜粉妆的水墨画浑然天成,高贵的浅墨色,淡雅的灰白色,俨然是一位身穿旗袍的古代少女。今天,古老的城墙、古老的建筑、古老的声音日渐湮灭,我困惑于林立的高楼和重金属的嘈杂中。

    梁思成曾有一段泣血之言:“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我曾到过也是古都的南京,最有映像的好象是秦淮河与夫子庙了,可曾听说,当地政府要把秦淮河两岸的老屋拆掉重建,若是这样,也只能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去寻觅其踪迹了。而一些代表老北京代表古老文化的符号,日渐衰微了,老城老屋老调,在残喘中苟延着,谁听到它们的呼号与挣扎了,谁还会在乎它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前门,小时候,我从也叫大前门的老牌香烟的烟壳上,瞻仰其容颜,它是老北京最富于象征意味的标志。北京城墙的历史,几乎就是老北京3000年的年龄。一代又一代的老北京居民,在城墙下生老病死,似乎对老城墙熟视无睹,他们从未把朝夕相处的城墙,当成一道风景。然而在今天,它可真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现的风景了。朝阳门、宣武门、安定门、西直门,北京的地名中依然有那么多门,但大多名存实亡,我们很难找到那形貌各异的城门楼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地铁站、高楼、高架桥,对北京的大多数城门楼以及城墙,我们已经没有福气亲眼目睹了,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对城墙毫无印象,也许你只知道有北京,对北京城这个旧式概念是空洞的,却不知城为何物。





    走进胡同与四合院



    秋日里的的胡同,天已经有些凉了,徜徉在胡同里,我看到胡同两旁的房子,大都刷上了青漆,而大多地方的老房子,却露着斑驳的墙壁。偶尔,我看到有小贩担着担子吆喝着穿街走巷,磨刀的推着车子喊着“磨剪子罗……”的北京号子。我看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大多已经残破不堪。傍晚,胡同里的各个院落淡淡的炊烟正在散去,那些玩耍的孩子正被母亲喊着回家吃饭。

    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合围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坊巷同时出现。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里面的人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感觉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民居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面对街的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子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因为院子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就封闭而幽静。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比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是“福寿双全”,在花瓶里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在门头、贴在堂屋上的吉祥辞语,附在檐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采古今之名句,集贤哲之古训,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走入一座座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与后院,有东院与西院等。

    北京的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老北京人爱种花,主要有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则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就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以前的贫苦人家则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大多数人家夏天仍然用竹帘,竹帘凉快而采光较好。

    记得贾岛曾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某个地方,你走得多了,就会有亲切感,就若你的第二故乡一样。北京,是个令人向往又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就算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对北京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古城与新城,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城越古旧,文化的沉淀就越多,这种文化的沉积不知不觉会渗入人的骨髓,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京典型的现代建筑也很多,如鸟巢,国家大剧院,水立方等,而最吸引我的是鸟巢。它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水立方,一座巨大的蓝色水晶宫殿式建筑,白天“水立方”淡蓝色的“外衣”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夜晚,华灯闪耀,“水立方”流光溢彩,这座湛蓝的水晶宫殿更加纯净而柔美。

    北京,当你开始试图了解他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其很朦胧,觉得其深不可测。北京是一座有过去有伤口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未来的城市。许多时候,我走在北京,会有些许的感伤,但更多的是愉悦。北京正在发展,但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正在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