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诗人已到远方去
- 作者:闫红 更新时间:2015-04-27 02:26:4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40次
第一次看到汪国真时,是在1991年,他作为央视业余青年主持人大赛的选手,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与许戈辉、张泽群等很专业的活泼式主持风格相比,他略显拘谨,自我介绍说是一个诗人,有诗歌在《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因此有了最广泛的粉丝,有人甚至用手抄的方式,将他的诗歌攒起来,做成一本“诗集”,而这,也直接推动了他第一本真正的诗集的诞生。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从草根中来,他的诗,也与我们已经熟悉的朦胧诗不同,没有那种“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的愤怒和绝望,也没有“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里展现的残酷青春。他笔下更多的是轻吟浅唱,“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何还要栽培苦涩”……
励志、小清新,琅琅上口,最主要的,是与那个时代紧密契合。八十年代的宏大叙事正在式微,经济水平在提高,家国之忧显得不合时宜,一批人在下海,更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务实,思考着自己的前程。这种情况下,市场需要的不是双眉紧锁的沉重,而是小夜曲般的吟唱,陪伴那些默默求索的人。
汪国真是那个时代里的张嘉佳,从每一个人的全世界路过,是那个时代里的陆琪,安慰着为爱情苦闷的小灵魂,还是那个时代里的于丹,抬起手指,指着高山大河,让它们见证你不会屈服的理想,他是中国式心灵鸡汤的鼻祖。
那些铿锵有力、韵脚分明的诗,出现在明信片上,收音机里,流行杂志的卷首,还以庞中华体出现在文学青年的情书里。他身兼数职,无所不在,覆盖了许多灵魂的缺口。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他不屑,比如我那言必称北岛、顾城的邻家哥哥姐姐,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不得不夸张地表示与他分道扬镳。然而,看到他出现在央视上的那个时刻,我自己都感觉出了羡慕,对于一个文学少年来说,他达到了风靡的极致,就像那句歌词:“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我们整个国家都记取了他的抒情。
但邻家哥哥姐姐却吹毛求疵,嘲笑他被电视放大的每一个破绽,以及,嘲笑着他上电视这件事本身。许多年之后,我觉得这些哥哥姐姐们太拘泥,在那个年代里,他已经懂得通过电视这种强势传播渠道来推广自己,这跟很多年之后,文人们开始上视频做脱口秀如出一辙。谁说文人必须避世、疏离、高冷?可以有这样的文人,也可以有那样的文人,汪国真得风气之先,走出了他的暖男式文人之路。
是的,不管你是否喜欢他,都无法否认他强烈的存在感。汪国真后来接受采访时,还回忆他当时在一个什么排行榜上,力压北岛、舒婷,雄踞榜首,20多年来,他的书从不曾在书店里断档,他收集的自己的盗版书就有40多本。
这也许是汪国真自信的根源,他以此傲视关于他诗歌品质的非议。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打击应该是说他已经没落。在2002年,有媒体以《昔日辉煌成过眼云烟,大诗人汪国真为钱所困》为题报道他在京城开火锅店,其嗟叹口气一如不久前一些人看到窦唯谢顶,穿着冲锋衣坐地铁。汪国真忍无可忍,愤然将该媒体告上法庭,获得了2万元的赔偿。
他没有那么没落,他的时代还在。在诗歌逐渐萧条之后,汪国真的自我发展之路也颇具特色,他上电视做主持人,给无数店铺写牌匾,给官员的诗集写序,你也许觉得这样太闹腾,但汪国真从来没有标榜过他是一个甘于寂寞的诗人,后来的路数与当初一脉相承,他要以各种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
人有旦夕祸福,汪国真不到六十离世,的确是一种不幸,然而,世上诸如此类的不幸多不胜数,说到底也是人生常态。但他的离开依然触动我们,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符号,被我们的青春路过,或许你曾为他驻足,被他打动,或许你根本没有,但你回眸青春的时候,会觉得他是青春街景上一棵不死的树,等在岁月深处。
当时只道是平常,如今回首已成空。关于他的悼念,其实是关于青春的悼念,他的死,提醒你的,不是他众说纷纭的诗句,而是你雁渡寒潭的往事,你为之疼痛的,是你指缝里缓慢滑落的流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