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陶泰忠:西柏坡在问我们
    陶泰忠:西柏坡在问我们
    • 作者:陶泰忠 更新时间:2015-03-30 03:00:5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17

      一次不期而至的邀约,使我有幸体验了一回久违的感动,一次艺术对心灵的冲击。
      在天桥剧场,看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演出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前,大约上世纪70年代末,曾看过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如雷贯耳的《长征组歌》,也曾有过经久不已的感动。
      太行奔涌而来,层峦叠嶂,如雕,如镌,如刻,已然深嵌于太行崖壁之上,那一排排、一列列熟悉或不熟悉的共和国奠基者、无名战士、父老乡亲,在天幕间俯瞰当下,无语,目光炯然有神。
      音乐滚过,古道歌声起,嬴政铁骑嘶鸣,韩信鼙鼓号角回响,燕赵英雄辈出,古来悲歌多……俱往矣,如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帷幄西柏坡。小山村,大乾坤,新中国将从这里出发!
      序《古道》后,是《热土》《决胜》《清风》《赶考》4个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渐次递进的乐章,从而完成了有关西柏坡《人间正道是沧桑》主题音乐叙事——太行深处一个小山村,解放全中国三大战役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清贫,西柏坡清廉,西柏坡风清气正。来自西柏坡的歌声,在冲击我们内心的同时,又引发多少关乎当代价值,关乎组歌文本创作的思考?
      自问,询问,追问。
      《西柏坡组歌》中渗入的自省精神,值得举一反三。即循着我们光荣的过往,对应我们真实的当下,不断的自问,不停的询问,一句接一句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流血流汗打江山,为的是什么?普天下的老百姓,盼的是什么?
      《天下乡亲》是最具自省精神的代表作: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
      自问: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
      询问: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你吃的粗茶饭,是否碾成细米?
      追问: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
      自答,《梦想照亮未来》唱道:我们不忘从哪里来,我们不忘到哪里去。
      结语,《巍巍太行》在呼应:人民的目光注视着,天堂地狱都在口碑中。
      抒情,叙事,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选择。
      在大型主题组歌创作中,抒情性是一种常态。
      叙事性,对组歌创作却具有创新意义,尤其不止是独唱、二重唱、表演唱,而用合唱形式完成的叙事,实不多见。
      《发报机的号角》,80余人的大合唱,从作词、作曲,到配器、演唱、现场效果,应予点赞。
      创作指向辽沈战役,内里初衷却是要写西柏坡指挥所与辽沈前线各自大局观的异同,最终求同存异。南辕北辙两大时空,看似难上加难又一难题,因了发报机这一独特切入视角,因了“嘀嘀嗒嗒”音乐旋律的呼之欲出,壮阔的辽沈战场与神秘的西柏坡指挥所,遂遁于无形,惟有“嘀嘀嗒嗒”的电波在来去:“一道电波飞到辽西,先打锦州不要犹豫。前线回电不甚适宜,不打长春腹背受敌。道道电波再追辽西,反复权衡消除分歧。掌握主动抓住战机,生死攸关就在此役。”
      “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这正是三大战役期间,西柏坡指挥所与各大战区前指,形象又通俗的勾勒。
      具有叙事感的大合唱,且又用具有几分谐趣感的旋律唱出来,既完成了主题叙事,又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有趣味的音乐叙事表达,是《发报机的号角》在《西柏坡组歌》中作出的有益尝试。
      凸显着叙事感的还有《土地有根》《走山梁》《地图上的红线绳》……比如解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堂清风》:“你看墙上写的是什么,道理简单又深刻。不做寿来不送礼,少敬酒来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为个人颂功德……”朴素、直白、上口,把一句句大实话唱出来,还让听众听得有滋有味,陶醉其中。这应归功于词曲配器,归功于现场演唱效果。
      叙事表达的亲和力,弥补了抒情性表达中过多的高腔大调在歌者与听众之间造成的距离感。可以说,是叙事感成就了《西柏坡组歌》。
      历史、现实、穿越时空的诚意表达。
      自刘少奇率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迄今已近70度春秋。
      毕竟,岁月阻隔的不仅仅是当代人对解放战争那一段光华四射决战史的感情共鸣,还有当代人对前辈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光荣与梦想,如何心悦诚服地接纳、认同,进而转化成为一份心灵的记忆和精神积淀?
      历史与现实,此岸到彼岸,此间并没有时空隧道,惟有放下身段,抵近历史真实,作出富有诚意的表达。
      《西柏坡组歌》创作不乏诚意。
      从一首首歌词中,不止歇的自问、询问、追问,贯穿始终的自省精神,不难窥见创作者对过往岁月和当代听众心存的那一份真诚。从每一乐章设定的情景讲述,那一名当代军人与山妞、与发报员、与书记员、与摄影记者的一段段对白,也不难理解创作者为了消弭时空隔阂,是在如何推动历史向现实抵近。
      再从那些具有叙事感的歌词,所借用的音乐形象:土坯房、小磨盘、发报机、军号、煤油灯、红线绳、土地证……小中见大,微观洞见大局,静物开口,民心表达;随之,苍苍太行,滔滔滹沱,西柏坡前山后梁,世间一切物象似乎都生出了灵性,都变成了组歌中的一名名歌者!
      《西柏坡组歌》创作,坚持始终如一的自省精神,始终如一的躬身向下,细微处说崇高,庸常处写华章,被当代听众欣然接受,也便顺理成章了。
      有诚意的写作,正是穿越时空阻隔的便捷桥梁。《西柏坡组歌》是继《长征组歌》之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奉献的又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其高亢、武威、宏阔、直击心灵的震撼力量,难以壮说,只能有赖于现场聆听。
      我们的大众文化生活,需要浅吟低唱,小桥流水;需要丝竹管弦,轻歌曼舞;也需要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多样的艺术方才是常态的艺术。
      点赞《西柏坡组歌》,寄望这般有风骨的大作品再作打磨、日臻精当、更上层楼,成为《长征组歌》名副其实的姊妹篇。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