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澄城尧头窑文化产业
- 作者:郭军平 刘全仓 赵养成 更新时间:2015-03-30 03:16:3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28次
[导读]写在渭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际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唐时为魏征封邑。这里人民勤劳朴实,素有“澄城老哥”之美誉。从自然形胜和历史文化积淀来看,这里虽无华山、处女泉等名山名水,也无“史圣”“字圣”“将相故里”等名胜古迹,但也着实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历史遗址,那就是尧头窑遗址等。
尧头窑遗址位于历史名镇尧头镇附近,这里是典型的山区山原地貌地带。进入其中,但见山原起伏,沟壑纵横。古老的街道,废弃的民居、祠堂,熄灭了火焰的瓷窑,随处可见。尧头窑作为持续了几百年的西北最大的民窑,曾经为西北一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的转型,尧头窑渐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衰落下去,乃至停息了熊熊窑火。尧头陶瓷,曾经以造型粗犷浑朴、纹饰简练夸张,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拙而不俗等特征深为人们所喜爱。故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慢慢地发现了尧头窑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尧头陶瓷,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4月,尧头窑又被国务院又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尧头村被国家三部委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榜单,成为我省八个入选村落之一;2014年2月尧头镇又被国家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项又一项的殊荣接踵而至,彰显着尧头窑遗址的文化历史地位,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为了打破群众思想中澄城无旅游业的老观念,彻底扭转澄城无旅游景区的旧局面,澄城县文化局自2013年9月渭南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以来,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配合,为全市力争在2015年9月完成创建任务,将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人民生活幸福感强、文明程度高的示范地区尽自己的一份力,添一把劲。
截止目前,打造尧头窑景区框架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先行,宣传突破,部门联动,争资引项,合理利用,加快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打造AAAA级生态旅游景区为标准,以让文物活起来,让陶瓷文化照千秋为目标,局里编制了《尧头窑旅游总体规划》、《尧头窑村落民居维修保护方案》等10多个可研、规划及方案。积极争取文化、文物、旅游等国投资金,全年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尧头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尧头窑游客服务中心、尧头窑遗址管理中心、星级卫生间、阙门、景观吊桥、景观道路(二期)等基础设施及锅炉房、配电房和变压器,景区亮化、景区背景音乐、安防技防、供排水、消防等辅助设施建设。在尧头窑文化产业方面,“陕西尧头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澄城华盛陶艺有限公司”“陕西鸿运来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白忠俊砂器作坊”、“周铁怀黑瓷作坊”等多家民间工艺品公司成为初具规模的文化企业。6家旅行社,4家三星级酒店,数家具有澄城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初步形成产业。其文化产品品牌化、地域产品示范性、导向性更加明显。全县文化产业产值达到4583.27万元,较13年(3550万元)增长29.1%,超额完成了市考指标任务。文艺创作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收录反映尧头窑文化历史价值的《洛水悠悠瓷韵情》等一系列文章的的文化随笔专著《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一书的正规发行,在当地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高塬之魂——尧头窑》《渭北风云》等一系列作品紧扣时代旋律,彰显出社会正能量。为了加强非遗保护,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保护中心建设项目和澄城刺绣已列入国家项目库。澄城县文化局与县政协联合编辑出版发行了《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完成了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线索普查、摸排、核对,认定工作,发现130余条线索,新增非遗项目13项,非遗继承人48名。全县非遗项目已达35项,非遗传承人101名。
2015年,县文化局立足于打造“中国慢游第一县”为目标,以尧头窑文化生态景区为龙头,着力打造4A级景区,完善景区内部、外部以及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尧头窑遗址修复保护工程、旅游标识系统工程、消防安防工程等,10月对外开放,同时争列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推动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区建设快速发展;同时以龙首坝、居安古墓群、良周秦汉宫遗址、壶梯山、精进寺塔、城隍庙神楼、县博物馆等为主要景点,形成80公里的澄城旅游环线,将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打造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为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