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禅意诗和现代哲理诗的异同初探
- 作者:古石 更新时间:2015-03-23 03:17:3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02次
近些年来,通过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努力,现代禅诗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受到诗坛广泛关注。但在现代禅诗探索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或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在现代禅诗探索群体之中或群体之外,常有人把现代禅诗与现代哲理诗混淆,有的把一首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哲理诗误认为一首现代禅诗,有的甚至认为现代禅诗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哲理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禅诗流派的发展。为澄清认识,笔者试就现代禅意诗和现代哲理诗的异同作一初浅探讨,以一得之见,抛砖引玉。
一、共同之处
二者都思考、感悟宇宙真理、生命真义和人生真谛,蕴含智慧和哲思,给人以启迪。
二、不同之处
1、在表达内容上:禅的本质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的生命哲学,它以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与世界。其根本精神内核正如正如燕子回时所言,即“‘自由’和‘自在’,‘平等’和‘慈悲’”。现代禅意诗,就是以禅为思维和审美方式,以生命本体为思考和感悟对象,以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生命存在深层次感悟的具有禅境界禅意味的诗。现代禅意诗更注重的是认识生命存在的本相,觉悟生命存在的真义,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追求生命的自由与智慧,彰显生命的自然心性,获得生命的彻底解放。而现代哲理诗是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睿智的思索和深刻的体察,它更多的是注重表达人生哲理和揭示生活真谛,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
2、在观照方式上:中华民族传统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以物观物。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现代哲理诗在观物方式上大多是以我观物。而现代禅意诗的“观物”方式,则是迥异于这两者的禅定直觉,它不是观物论,而是直觉论,讲究一种自然而然的顿悟,它的关键是保持心灵的空灵自由,即“以寂照圆融的全方位心性方式‘审视’世界——它秉持主体视点失落、情感消亡和直接进入对象里头做直觉体验等三大特性”(陈衷义)。
3、在表现手法上:相对而言,现代禅意诗在禅意的表达上更注重的是呈现,这种呈现是一种直接、直观的细节呈现,在这种貌似客观的细节呈现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一种直觉体悟,让人可触可感,又难以言传。正如铃木大拙在他的《禅与生活》一书中说:“当我举起手时,其中有禅。但是当我说我举起了手时,便没有禅了。”而现代哲理诗在哲理的表达上更注重的是表现,着重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刹那间”富有诗情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带有较强的经验认知和主体意识。
4、在审美特征上:现代禅意诗更注重意境和韵味,具有空灵、静定、妙觉、通达、随顺等特征。而现代哲理诗虽然也重视形象表达、意境营造,讲究理、象、情三者有机结合;但因大多是以我观物,总体更偏于理性和理趣,具有较为浓厚的理性色彩,“思”的痕迹较重。
5、在艺术功能上:现代禅意诗不仅能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思考感悟宇宙真理、生命本相和人生道理,而且能给人以宁静和愉悦——使读者在一种审美体验中感到身心安静和快乐,还能启发人的向善之心——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一种慈悲爱心。给人启迪、宁静、愉悦,启发人善心,这是现代禅意诗最为明显的艺术功能。而现代哲理诗更多的是给人以启迪,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这是其主要艺术功能。
当然,就一首诗而言,有的诗既可以称为现代禅意诗,也可称为现代哲理诗;因为诗中的哲理、禅意是在一种语境中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
下面试以诗为例,就现代禅意诗和现代哲理诗的异同,作一初浅分析。
首先,来看一首典型的现代哲理诗。如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首著名的哲理诗,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把自己当作泥土”的奉献精神,表达的是一种人生哲理。不论从表达内容、观照方式、表现手法上讲,还是从审美特征、艺术功能上讲,这首诗都可称之为一首典型的现代哲理诗。
下面,来看一首较为典型的现代禅意诗。如南北的《木笛》:
它发过风的声音
它发过水的声音
它发过泥土中根的声音
吱吱呀呀
从一段年轮中独立而出后
它如今在发出我的声音
禅思诗学主张用寂照圆融的全方位心性方式来观道体物。此诗正是以一种禅化的观照方式对“木笛”做非理性、非逻辑、非思量的直觉体验,进入万物一如、物我一如的圆融境界,聆听木笛发出的不同笛音,达到了个体生命和宇宙自然的深度契合,呈现了生命循环不止的宇宙本相。南北这支“木笛”,笛音宁静悠远,禅意绵绵,是一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自足自由的“禅笛”。这首诗,不论从表达内容、观照方式、表现手法上讲,还是从审美特征、艺术功能上讲,都可称之为一首较为典型的现代禅意诗。
再来看一首哲理和禅意兼具的诗。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是一首富于美感和哲理的短诗名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首诗的主题释义众说纷纭,有爱情说、哲理说、人生迷惘说、参禅说等等。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既是哲理诗也是禅意诗(当然也可作他解)。诗人从多方不同视点以全方位心性体验方式对外部世界做直觉体验,通过桥、风景、楼、明月、窗子、梦这些流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自由的意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自觉或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揭示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因果转化、流变无常这一宇宙自性和生命本相,并且,传达出一种顿悟式的超然意味和玄妙味道,让人在联想、想象中产生审美愉悦。这首诗,不论在表达内容、观照方式、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审美特征、艺术功能上,都一定程度地体现了现代禅意诗的特点,富含哲理,隐含禅机。
以上主要是从相对意义上所作的初浅分析,就一首诗而言,看它是不是现代禅意诗,不一定完全拘泥于上述几个要素;只要阅读后它能给人以启迪、宁静、愉悦或者启发人善心,或许就可以看作是一首现代禅意诗。这需要个人自己去体悟。当然,如果这首诗只是能给人以启迪,没有其他相关要素的参与融合,或许就要大打折扣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