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乐
赵小乐借居我的回忆
已有很多年了
腊月间 他衣衫单薄
倚靠在劳务市场前的墙角边
像一件等待被人
认领的行李
一双粗糙的手来回搓着
指关节嘎嘎地响
有的人一生都是错过
而赵小乐因帮我拖运一趟家具
而从此结缘
蓬头垢面的样子
好像一点都不快乐
在这个城市中 这种潦倒的样子
司空见惯
有一段时间里 我常常看见
他在一家工地上埋头捆扎钢筋
像一只找食的蚂蚁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听他的工友说他去了
另外一个地方
什么也没有留下……
李刘氏
这个乡下女人活得那么久
那么安静
七岁时就去了别人的家
做了童养媳
后来随时间一道
从少女 姑娘 少妇
最后变为这个家庭里很多人的
祖母
她目不识丁 面容黝黑
下田 养猪 浆洗 烧煮
拉扯一群儿女
仿若一出生就得遭遇
或习惯苦难
甲午年某个平静的冬天
她终于走了
像来时一样 依旧贫穷得一无所有
甚至连姓氏也是别人的
龟山西北一面坡地上
不高的墓碑上
只有三个简单的汉字:李刘氏
像告示路过的人
一个女人曾在这个世上
停留过……
孩子
孩子在村东头的野塘里
游水嬉闹 不幸溺亡
整整一个村子都陷入
一片死寂
修筑新坟时
族里的老人说孩子太小
一个人去那个地方
会很害怕
姓名暂且描红的吧
工匠师傅把孩子留在这个世上的
最后几个汉字
自上而下 雕刻得工工整整
间距适中
像小小的火把
又或似孩子生前戴惯了的
红领巾……
穷人的流浪
凌晨时分的定淮门桥下
一个老人像一只胆小的
土拨鼠
蹑手蹑脚地钻出黑暗
向旁边的都市挪动
手上拎着的五齿钉钯
既可以刨食 又可以
当做拐杖
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和来历
也从未有人上前打听他
弯曲的身世
白天的桥洞很闹
挂机船突突地忙活着
只有夜晚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一堆柴火孤独地亮着
远看更像飘忽的磷火
穷人的骨缝很疏松
很容易钻进尖刺的凉风
无奈与冰冷像碗里的剩食
还得就着无边的夜色与辛酸
独自咀嚼 慢慢咽下
陶小墨的左手
陶小墨没有左手
左手在它7岁那年被电击
齐根截去了
只剩下空荡荡的衣袖
陶小墨是我的同学
每天升旗时 鲜艳的红旗
在旗杆顶端飞扬
他的小小的袖口也跟着
晃动
小学毕业后 我再也沒有
见过陶小墨
后来听说他在一家街办的小厂
做工
日子过得很艰苦
我曾几次去找过他
那里的门卫肯定的说
这里沒有这个人
一恍很多年过去了
陶小墨的五官
我已记不大淸楚了
惟有他那干瘪的卡其布的
衣袖
一直在我的眼前
慢镜头般地飘着……
林小玲的某个秋日下午
林小玲:女 籍贯:苏北灌云
年龄:不详 体征:矮胖 运动短发
整整一个下午
穿着蓝底碎花衣裳的林小玲
都守在卷扬机旁
机械般地撮运黄沙或碎石子
脏乱的工地上她和男人一样
干着粗活
矮墩墩的个头像工地上的
一方石垛
三三两两的工友从她身边经过
却没有人正眼打量过这个
来自乡下的普通女人
有时她会用袖囗胡乱揩一下
额头上的汗水
间或又费力地直起腰
用右手往背后捶捣几下
然后又无声地弯下身子
继续干活
难得有一小会空闲
她便拄着铁锹透过挡板的
间隙
朝不远处的城里看或望
喉咙处 不时地咕咚了几下……
姚福贵
住在乡下的姚福贵
很多年都没有音讯了
我小的时候 偶尔会在他的
同父异母的哥哥家中
见到他
人长得很干瘦 黑黝黝的
有时空手来 一时半会也拎上一些乡下的
花生 糯米糕 小磨麻油等土特产
临走时 他都会伸手向哥哥讨要
粮票 钱 布票 煤球票
有时 他的嫂子不肯给
他还发急干吼
某年夏天 乡下发大水
姚福贵惟一的儿子不幸淹死了
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城里都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记得一年秋暮的傍晚
在他哥哥家门口
我又看见了他
背是明显的驼了 干瘪的眼眶里
总是噙着泪水
实在憋不住了 就用脏兮兮的袖口
胡乱揩一下
我家乔迁后 至今我再没有见过他
听大人讲 姚福贵很造孽
到了晚年 贫病交加 膝下无嗣
最后由生产队安排 住进了一家村办的
养老院了……
作者简介:
杨骥,笔名非马,自由撰稿人。1982年发表诗作,迄今止已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绿风》、《人民日报》报刊发表诗歌作品逾千首(篇),获省以上诗歌奖八十余次,诗作入选近二百种诗歌选本,新写实诗歌流派的创立者,著有《杨骥诗选》、《尘世帖》、《意林居》等。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主编《手稿》诗刊,现居南京。
通联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扬子14村23幢202室
邮政编码:210048
手机:15951788328 邮箱:958225147@qq.com
非马手稿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5805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