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平:代电影的“中国化”作为一种抵抗而存在
- 作者:丁亚平 更新时间:2015-03-02 03:49:0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77次
◎当代电影“中国化”问题的提出背景,首先就是好莱坞在中国的强势袭击。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到中国来跟中国人合作拍片,其实并不想要真正和中国人合拍,推动中国电影向前发展。他们只是要中国的市场,他们所做的、或者计划去做的,都有自己的议程和目的。
◎中国电影的“中国化” ,其实与外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价值体系,是尖锐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当代电影的“中国化” ,它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一种抵抗)而存在的。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非常快。2013年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 %。可是美国、北美市场去年的增幅才1 %,欧洲还是负增长。去年我们新增银幕5077块,平均每天增加13 . 5块。这几乎是创造了世界奇迹。电影作为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道亮色,源于正能量的释放和创新激情的想象。在此,时代主流叙事和电影创作的拓展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当代电影创作中的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影片,通过生动的中国故事讲述、人物设置、语言、场面,表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指涉社会整体性想象的众多方面及其关系,色彩丰富,业已构成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道绚烂亮丽的风景线。当然,需要指出,在电影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市场、票房固然重要,可这不应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全面发展、卓越发展的电影,一个优质的电影,一个好的电影环境,应该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我想,这个焦点,现在可以理解为中国电影的“中国化” ,而这也是实现电影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在创作层面,有人说中国电影缺5种故事。包括新闻故事、司法故事、系列故事、职业故事、科幻故事。认为未来还需在这5个方面挖掘潜力。这给人以启发,但是从更高的趋向和电影的叙述话语上看,我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缺乏“中国化”更为明显。
我想,当代电影“中国化”问题的提出背景,首先就是好莱坞在中国的强势袭击。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到中国来跟中国人合作拍片,其实并不想要真正和中国人合拍,推动中国电影向前发展。他们只是要你的市场,他们所做的、或者计划去做的,都有自己的议程和目的。许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和问题。
所以,在现在这个语境下提出当代电影“中国化”问题,就是在当代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的框架下,它始终同好莱坞、同包括像韩国等国的电影,同我们自己的电影发展相生相伴,它植根于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等外国电影的颠覆和反抗的冲动和激情之中。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中国化” ,其实与外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价值体系,是尖锐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当代电影的“中国化” ,它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一种抵抗)而存在的。
中国化的含义,还包括它是伴随着中国故事的本土化叙述的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最近,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他说,中国人不可能光消费外国的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消费自己的产品。中国的人口基数、消费能力这样大,我们完全可以讲出自己更值得讲的故事,完全可以在中国孕育出巨大的公司。
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拿出来的自己的产品、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更重要。有学者曾说起一些互联网公司进军电影业,准备拍的那些电影改编计划,发现它们由之改编的游戏、动漫甚至网络文学,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文化价值,都是美国、日本的,这样的缺乏“中国化”的情况,是不是有一定的问题呢?
我们的电影,如果没有属于自己文化价值观的内容,没有自己国家的声音,或只是没有多少内涵的视觉性展现或“通俗喜剧” ,你的电影即使走向世界,怎么可能会成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内容和表现呢?
所以,作为一个文化命题,当代电影的“中国化” ,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电影尤其需要价值意涵的关注与自觉。不论你承认与否,在总体上,电影是负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它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它的思想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构。当前社会意识复杂多变,用电影传递出正能量,诠释中国梦,显示出快捷而明确的思想传播与普遍性的意旨,所起作用值得重视。
当代电影这种中国化,也意味着它要迈开阔步,要生存下去、获得不断的发展,既需要有历史,有传承,又特别需要重视当代、当下的新语境。影片《京城81号》在今年暑期档的国产电影中,有着比较出色的市场表现。作为悬疑、惊悚电影,它不同于好莱坞惊悚片,作为中国的惊悚片,它很不一样。它更为本土化。在我看来,这个《京城81号》其实是延续、建构了一个中国社会惊悚片的叙事传统。这种社会惊悚片,可以溯源到1937年的《夜半歌声》 。这是部有声电影,编导是马徐维邦,查资料得悉,这部电影的剧本,经过了田汉的修改。当时有评论就说,主演金山饰演的是“纯正的革命青年,表情异常深刻,尤以在恨中狂笑,使人兴奋” 。从1937年的《夜半歌声》 、 1944年的《夜半歌声》续集(刘琼主演) 、 1948年的《十三号凶宅》 、 1975年香港版的《十三号凶宅》 (吴思远导演) 、 1995年的《人约黄昏》 (陈逸飞导演) ,到《绣花鞋》 《京城81号》 ,用类型片的方式,以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视野来挖掘和观照民族民间故事资源,都构成这样的一条社会惊悚片的清晰历史主线。
在当下电影的“中国化”的考察、反思中,我想我们确实不能忽略和搁置这样的一种历史线索、传统和历史情境。同时,在我看来,我们也不能不重视新的语境,包括新媒体,包括互联网跨界,赋予了电影内容、观念改变和整个电影发展以怎样一种新的机遇。美国迪士尼董事长艾伦说,你需要问自己两个关键问题:我必须现在看吗?我必须在大银幕上看吗?他认为,如果两个问题都是否定的,那电影的麻烦就大了。这其实就说到了电影和新兴的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的新命题。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连接、跨界。就是用极致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创造用户的需求。去年国产电影票房127 . 67亿,片方的总收入大概才40多亿,可是一个游戏行业, 2013年的产业规模达到了831 . 7亿元,它的发展这样大,就因为它重视创造用户的需求,重视带给用户的新体验。腾讯这样的公司是应互联网而生的企业,最有活力,最有蓬勃的生命力,腾讯拥有巨大的互联网用户联系的资源,它打造“腾讯电影+”和泛娱乐的产业生态,充满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互联网公司有明星(优质)IP、大数据洞察力,有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社交平台,有像微信平台这样的优势,这为电影的创作,为电影传播、电影营销、电影消费带来了新的模式。所以,我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一定是和这样的跨界、互动更为紧密地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我们需要重视,多产业联动赋予电影产业的新空间。2014年电影票房大约今年的9月底,就可能达到、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17亿的票房成绩。但是互联网语境下的多产业联动,它对电影会带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影响,对传统电影的冲击、甚至颠覆,会更多。有人说,在腾讯这样的公司,插根扁担都能发芽、都能开花,可见作为互联网公司,作为社交平台,它的粉丝经济、玩家经济,它的群众路线有多么大的力量。像腾讯游戏有几亿的用户和玩家,拥有这样丰富的资源,非常惊人。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群体,是18至22岁的青年。而这个群体,和如今的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包括不断成长、发展的消费群体,有着很高的契合度。这样的多产业联动的过程,既是产生巨大收益的市场化过程,也是中国故事和它的叙述话语需要转型、需要改变的过程。
我们说,好莱坞电影现在已经做得足够强大、成熟,中国的传统电影业发展还不够强大成熟,但是像阿里巴巴、像腾讯这样的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已经走在世界前沿,这时候互联网公司的强势介入,很可能撼动好莱坞,改变整个电影产业。
也许,这只是一种富有时代性的创新激情的想象和前瞻。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承认,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对于电影的发展来说,同样是一个消费、虚拟的时代,新的电影特别希望可以用一种新潮的方式、一种新的思维来看电影,做电影,卖电影,来参与到电影内容生产、参与到电影全产业链中去。
电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样式,社会影响力巨大。近年来,当代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迅猛发展,呈现持续的市场繁荣和快速提升。但是当代电影的发展并非只要票房一上去就马到成功立刻腾飞起来。当代电影如何体现文化自觉,追求创新实践,直面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值得反思。 “中国化”的提出在当下电影生态发展中颇具重要参照与引导意义。无论你是讲“好故事” ,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其实都需要改变,需要创新,需要有中国自己的基本文化价值观,有关中国故事的特定叙述话语,而且,需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否则中国当代电影是没有出路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