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龙:“孟母课子”及其他
- 作者:孟庆龙 更新时间:2015-01-30 05:08:0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57次
“母仪天下惟仉氏,育儿三迁世人知。教子断机多典故,一代大儒美名誉。我绘先祖有亚圣,笔意孟母课子图。”这是去年,我应《天下孟子》杂志主编孟昭然长辈之意、之约,并于今年初所创作的一幅《孟母课子》水墨国画的题画诗。在题画诗后,我还专门摘录了《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我绘制和创作《孟母课子》这幅水墨国画,意在品画者——尤其是时下的青少年品画者,能够知其意,解其味,对于孟母教子与孟子的故事有所起码的了解。
《孟母三迁》的典故,亦即孟母仉氏为了儿子孟子幼时求学“三迁”的故事,它与孟母用刀割断自织的布,以警告孟子求学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读书的《孟母断织》的故事,都是一脉相承的育子经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这些故事也恰恰体现了孟母身上集中展现出的中国妇女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身教”的智慧。正是有了孟母这样伟大的“智慧”型的母亲幼时对于儿子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孟子的后来也成为了自春秋时期伟大的儒学创始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成为了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并与孔子一起被后人誉为“孔孟之道”,深受世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名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的鲁国邹城人。亦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北约25华里的凫村(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偏东)。据《列女传》记载,孟轲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因为孩子游戏、模仿的天性,因为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村里的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着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于是,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邹城的西北部,当时的那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此处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着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此处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在此处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于是,就把新家搬到邹城南门一处学宫的旁边——亦即孔子之孙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此处之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后来,孟母又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了学业之路。
《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讲述的是,孟轲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求学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儿也就没有了,贪玩的本性便又显示了出来,有时还会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一次,孟轲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就把孟轲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轲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织,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为了一代后人敬仰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孟子之后的华夏民族2300多年来的历史中,我想,无论是《孟母三迁》的典故,还是《孟母断织教子》的典故,不仅成为了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即使是由孟子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也同样脍炙人口,为历朝历代的执政为官者,做人育子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作用,成为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扬古今和海内外,令后世受益匪浅。
比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意思是说,如果西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意思是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意思是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责在于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意思是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仁者无敌。”意思是说,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意思是说,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意思是说,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意思是说,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思是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意思是说,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更为经典的,对于做人做事有着广泛教育意义的至理名言名句,还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孟子的传世经典至理名言名句枚不胜举,在此也就不再一一而论。我想说的是,有了对于“孟母育子”的故事和孟子的诸多传世名言的了解,作为“亚圣”后裔七十三代孙的我,又该如何来完成《天下孟子》杂志主编赋予我创作一幅《孟母课子》画作的这一任务,才是我大半年来所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情。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童,这是构图的首要思考。此外,辅助的画面该有什么,也是所要思考的主要内容。期间,我曾查阅和参考了一些前人所绘制的传统国画“孟母教子”或是“孟母断织”等内容的画作,说实话很少中意。原因在于,孟母作为一位世代中华儿女敬仰的伟大母亲,作为孟家的先人老祖母,她曾教育出了享誉世界的“亚圣”——一代文化大儒的孟子。她不仅心灵是美的,外表也该是一位青春时代的美女,在艺术上,她的心灵之美与容貌之美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只有这样,似乎才符合中华第一母亲那种贤淑、仁爱、博大胸襟的一位“圣母”。是一位既有影响又不乏美人的古代仕女。如此,当这种思考形成之后,我笔下的画面也就有了一位穿着古装的、富有品位的、年轻貌美的孟母,手握竹简伴着灯影和身后的织机,在认真地、慈祥地伴着仁爱和诸多的思考,凝视着快乐的儿子孟子跪在地上、趴在桌子间写字的意境。待画面完成后,自然也就有了这篇文章开头所思考和写下的《孟母课子》的题画诗。至于我所绘制的《孟母课子》的画作与题画诗是否符合“孟母育子”的故事内容,我想,读者诸君也就一目了然了!
2015年1月28日于梦桥居
(孟庆龙,知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文人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会员、臧克家诗歌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