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张鸿涛:骊山的品德
    张鸿涛:骊山的品德
    • 作者:张鸿涛 更新时间:2014-10-27 05:37:2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68
    骊山的品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3日08:41 作者:zhanghongtao
      造物主真是鬼斧神工,亿万年前就神奇地造就出巍然兀立起包容博大气度不凡的骊山,供亿万子孙后代瞻仰,游览,赞叹。我就像孩子见到了母亲一样,多年来偎依在骊山脚下,使我对骊山的品德感悟愈久愈新,愈久愈深。
      我的老家在临潼新丰镇皂安村,距离骊山30多华里。只要晴空万里,就能从遥迢的家中清楚地望见这座秀丽的大山。夜晚,人们聚集在院落,炕头,经常听白胡子老人讲述骊山十八国斗宝、杨广插旗等一类让人神往有趣的故事。这骊山教人梦牵魂绕,我总向往着想攀登到这座山上。
      我十二岁时在新丰镇上高小。这一年夏季的一个星期天,父亲领着我去登骊山。那时家里穷,缺钱,出外交通不方便。天大亮,我拿上几个冷蒸馍和父亲一块步行去登骊山。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边走边说几句描绘骊山的古语。我当时听不懂,只记住“伟哉骊山”一句。
      我和父亲来到幽深的石瓮谷。先在寺沟的二天门庙里烧了香,磕了头。庙里的主人很热情,还免费供应茶水。然后我俩由此走进石瓮谷。谷内沁凉荫郁,两旁长有菶芃芊绵的小草,那油亮菁菁的树叶,那芳菲馥郁的绿色,潺潺而下的清亮亮的溪流都给人一种舒适之感。每到一处,我暗暗钦佩父亲。他给我讲这是遇仙桥,前面还有石瓮寺庙。那时我只长个头,不长记性,父亲讲的话我记不上几句。我只想到骊山上逮几只叫唤蚂蚱,放在我早已准备好的小竹笼子里。当走到举火楼时,我听到那茂密的草丛中出现了唧唧唧的叫声。父亲说这就是骊山上有名的叫唤蚂蚱,身矮腿短,声音如同小铃铛,人称锅锅蚂蚱。父亲和我赶快下了举火楼,来到这一块茂密的草丛中,奇怪得很,蚂蚱不叫唤了。父亲和我匍匐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良久,蚂蚱又叫唤了。父亲眼尖手快,迅速捕去。蚂蚱被逮住了,可惜父亲的手指被荆棘刺破了几道血痕,我衫子的袖口也撕破了。但我内心高兴万分,因为我有了锅锅蚂蚱。
      从举火楼走下来,我俩按原路返回。路途碰见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走不动路。见此状,父亲帮助那位老妇人把那小女孩背到二天门庙休息。那位老妇人说我父亲是个好人,对我父亲感激不尽,执意要让我父亲吃她布袋里装的白馍,我父亲不要,说留上让小女孩来吃。回到家中将近晚上七点钟,父亲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这第一次登骊山已经六十一年,父亲也已经去世三十九年了,每每忆起,如同昨天般清晰,历历在目。想到父亲坚持不懈、乐于助人和骊山人的朴实好客,我觉得父亲有骊山般的品德,骊山有父亲般的情怀。
      1971年暑假后,我被调任到骊山东绣岭东边的山任小学当教师。我眺望骊山,深思良久,默默赞叹,古人对这座山命名得好,骊,“马深黑色”(许慎:《说文解字》)。山任村村民世世代代就在骊山这“马蹄”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栽树护林,务果种粮,辛勤劳作,四季不闲。我是一位从外地调来的教师,村党支部书记任生辉同志让我到社员家中吃派饭。我每到一家吃饭,社员就热情招待,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敬烟泡茶,嘘寒问暖。稠糊糊的苞谷糁,香喷喷的葱花面。我吃毕饭临走时社员还要叫我带上他们家自产的火晶柿子和石榴。那时农村生活苦,这里却是我的伊甸园。更令人感动的是,我在教学上做出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把我评为出席县教育系统先进教师。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还讲阶级成份。我这个地主家庭出身的教师,竟然被评上县上的先进代表。我有生第一次出席县上先代会,至今铭记在心,刻骨难忘。山任村村民有骊山的品德,骊山因山任村而闻名。勤劳淳朴古道热肠的山任村父老乡亲,骊山因了您们变得更加仁厚而美丽。
      1981年暑假后,我被调任到骊山脚下临潼第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任教。这所学校就在骊山脚下。骊山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课堂,是我生命中的老师。
      每天工作之余,我常常站在校园凝望骊山——
      满眼是苍郁的诱惑,满眼是惊奇的绿色。
      我凝望骊山这匹骊马的马头,马身,还凝望它的尾巴,耳朵;我凝望骊山上的蓝天,白云,还凝望这古老中蕴含的文明,山石中显露的秀丽。这是一片蓊蓊郁郁的秀,舒心如意的丽。这种秀,秀得和谐,秀得纯洁,秀在我心里;这种丽,丽得可人,丽得悦目,丽在我心里。我望着望着,它好像注视着我,也注入了我的灵魂。
      登骊山是我当时生活的必修课。我每学期带领学生上山(那时学校每学期安排有劳动课)春季栽树,夏季修路,秋季栽花,冬季护林。我向学生讲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学生一边干活一边细听。
      我当班主任总要带领学生登骊山。让学生去感受骊山古柏参天的浓荫,去亲近骊山奇石飞瀑的天地,去欣赏骊山寺亭楼阁的清幽。特别是攀登到七拐八弯艰险陡峭的鸡上架景点时,我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勇于拼搏。当学生经过三年奋斗,面临高考,你不拼搏,时不我待。我告诉他们,人生也一样,你登上这个“鸡上架”就会有新的思考,新的起点。骊山告诉我们,人生征途要有吃苦耐劳,不怕险阻,勇于拼搏的品德。这种优秀品德是人生必须具备的。
      我带领学生登上位于骊山海拔1302米的人祖庙(现在叫仁宗庙),祭奠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又来到距人祖庙北不到千米的磨子沟,讲述着伏羲女娲滚磨成婚的历史故事。他俩承担起生育人类的使命,人类从此得到延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淮南子·览冥训》)她将黄帝的阴符经传授给李筌,让李筌注释,传扬于天下。女娲,您承担了人世间补天济世、救民水火的大爱。您是人类的大英雄。我们站在您的塑像前因敬畏而感到汗颜。
      我带领学生来到香烟缭绕、蜡烛如炬的骊山老母塑像前,虔诚地向这位以德化人、教人多做善事的骊山老母三鞠躬,祈求骊山老母护佑万民百姓,安康幸福
      我们又来到庄严古老的老君殿。那老君塑像玉色精潤,神气如生,慈祥和蔼。殿內香火鼎盛,袅袅的烟雾升腾着香客虔诚的情怀。殿外护栏挂满了长生铜锁,使人不免想起老子的教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才是善待生命的至理名言。
      我们班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虽不迷信,然而骊山数千年绵延的宗教信仰会教人善待生命,敬畏人生。骊山拥有圣母般的慈爱,同情助人的温柔品德。陕西安康蓝田等地发生水灾,我们班自愿组织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我想,同学们具有这种乐善助人的品德,这也有骊山的潜移默化的伟大力量。道德的力量一滴一滴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华夏源脉、人文始祖的女娲,骊山因您的伟绩而美丽。
      无数次的攀登让我至今难忘骊山的雄奇变化——
      春季,我欣赏牡丹沟姹紫嫣红的美景,去聆听林中百鸟齐鸣的乐趣;夏季,我欣赏“五月榴花照眼明”的石榴花,去风王沟祭拜老祖先的古遗存;秋季,我去紫阳湖泛舟,去欣赏唐庆山寺的金棺银椁和兵马俑;冬季,我观赏骊山妖娆的雪景,去华清池泡一次温泉浴。
      早晨,我迎着骊山脚下灿烂的朝霞,和学生做早操,升起国旗;中午,我去华清宫寻古探幽,观赏九龙飞舞的美景;傍晚,我观看“骊山晚照光明显”的绚烂;夜晚,我欣赏骊山明媚的月光。晴天,我在绿草如荫幽静清新的秤锤石前给学生讲述二郎神杨戬秤骊山的神话故事;我拜会明亮的上善湖,它是我灵魂的一面镜子;我摘来一片女娲栽下的柏树叶子咀嚼,这是香香的,这汁液是我心灵的洗洁剂。雨天,我欣赏雨中骊山——时而电闪雷鸣,如战马奔腾;时而山岚氤氳,如仙女下凡。多年来,我在骊山的山坳深壑中徜徉,不怕困惫。我在华清校园教书育人,不知劳累。我把我的教学成绩归功于骊山美丽风光对我的陶冶,启迪。骊山使我有了强健的体质, 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骊山不仅是我的栖身之所,工作之地,也是我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园囿;骊山给了我活力,给了我自信,坚强。做一个生活的强者,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心中的遗憾。
      现在我欣然看到,我的学生走向社会,有的当专家,有的当教授,有的当公务员,有的当工程师,有的当教师,有的当经理,有的当工人,有的当农民。他们都在勤勤恳恳地干着自己的事业。他们干的事情大小无所谓,都没有出现精神危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为了骊山的美丽,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建设美丽临潼,同心共筑梦想。即使企业倒闭了,但是他们的灵魂没有倒闭。他们还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即使背井离乡,他们离别时带着骊山上一枝柏叶,或拍上人祖庙一幅图片。他们回归桑梓,不忘祭祖,慨然捐款。见此状,我心里感到一片慰藉。这也是骊山品德的伟大力量吧。
      我站在华清校园常常凝思默想:骊山没有珠峰8844.43米世界第一的高度,没有华山那崚嶒挺拔险峻,为什么在国内外会有名气呢?有人说因它是神山。
      我想,骊山是一位苍老而永远健在的老人。他,任沧桑风云变幻,任阴晴雨雪发生,默默无语地见证了历史朝代的兴衰——
      骊山目睹了距今7000年油槐白家村老关台新石器时代,目睹了距今5000年姜寨、油槐康家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生;
      骊山目睹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目睹了晋献公伐骊戎宠骊姬的悲剧。骊山目睹了商鞅变法始于栎阳,法变而秦兴的壮举,目睹了暴政使帝国大厦在农民起义烽火中迅速崩溃的轮回;
      骊山目睹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目睹了汉武帝的屡败屡战坚忍不拔打出的胜利;
      骊山目睹了盛唐时华清宫的辉煌,目睹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唐玄宗杨贵妃浪漫的爱情;
      骊山目睹了杨家将的壮烈,目睹了北宋亡国的耻辱而蒙羞;
      骊山目睹了康熙西巡,驻骊山温泉十余日的行踪,目睹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仓惶逃跑,途经骊山的窘况;
      骊山目睹了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的险境,目睹了张学良杨虎城要求共同抗日的义举;
      骊山也目睹了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虎列拉”(霍乱)瘟疫发生,出现了一场饿死200万人的大年馑……无语的骊山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
      世事兴衰骊山在。骊山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骊山是历史的骊山,是文化的骊山,是有思想和灵魂的骊山。骊山有女娲“造人补天”、老母设坛授经、太上老君在骊山两次现身、八仙于骊山现身,这些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显示了它的胸怀旷达、厚德载物的境界。
      凝望骊山是一种精神上的奢华享受。自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骊山,有多少骚人为之爱慕?骊山其实也是文学的骊山。骊山让文学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文学让骊山增添了灵慧。《诗经》里写到的“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正月》)就是指发生在骊山上“褒姒一笑失江山”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在诗歌《天问》中百思不解地问到:“女娲有体,谁能匠之?”这又牵扯到骊山女娲传说的故事。
      秦朝李斯的《治骊山陵上书》:“臣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然如下天状。”足以看出秦王朝在骊山修陵建墓,规模之大。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周先祖后稷之母,姓姜,名原也,即周天子出于姜出于骊山。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曲都写到了骊山。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骊山北构而折,直走咸阳。”可以看出秦朝阿房宫恢弘的气势。
      唐代是诗的全盛时代。唐太宗、唐玄宗、唐中宗等都写过咏叹骊山的诗,已赫然载入《全唐诗》。
      “诗仙”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写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威武,还写到“邢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统治者的残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圣”杜甫写《骊山》:“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前四句有升遐之感,后四句有陵寝之悲。是重伤园陵而作。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把唐玄宗、杨贵妃徜徉于华清宫的爱情故事,写得那样娓娓动人。
      宋代欧阳修写的《骊山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枝初丹,降纱囊里水晶丸。可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间,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这首咏史词,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一事发抒感慨,指出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后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
      元代词人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直率深沉。
      1922年11月,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以骊山上发生的女娲补天的历史故事,写成了小说《补天》,赋予新意。1924年7月,他借到西北大学讲学之机,来骊山脚下华清池,为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而积累材料,可惜夙愿未成,终成缺憾。
      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他三次到过骊山,每次都赋诗一首。特别是1955年5月第一次来临潼写的诗:“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澎系犬羊。捉蒋亭边有新路,游春女士乐而康。”郭老的诗阳刚豪放,使人精神振作。古今诗歌同骊山一样峻美,一样赋予骊山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如今,我已经是七十四岁的老人了,每天还在登骊山。我呼吸着山上清新的空气,看到矫健的云雀自由飞翔,那千年古柏向我频频招手,那清亮亮的小溪为我潺潺歌唱。我忘却了存折上的票子,房子的大小,车子的有无,孩子的工作,股市的阴晴,cpl的升降,老婆的嘟囔,我忘却了昔日一度的荣誉与得失,我忘却了生活中出现的恩恩怨怨。在这个天人合一的优美环境下,我天天都有个好心情。骊山福佑着我度晚年,我疼爱着骊山这座美丽的家园。
      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骊山上出现了旅游拥挤的人群。那骊山索道穿梭在起伏的山坳中,缆车像一个个自由的飞船,稳稳的行驶在空中。那打着红色三角旗的导游小姐,通过自身佩带的小扩音器,热情地为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耐心地讲解。游客之于骊山,有的拍照,有的记录,有的议论,有的敬佛,有的喟叹。我思忖,骊山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人随时感受到人对自然的倾慕,自然给人的恩泽。这不仅带给当地丰厚的旅游收入,也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保护骊山,骊山造福人类。它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一座历史名山。人们待山待水如亲兄弟,山水与人为一家亲。三者自然融为一体。
      一山一世界。我从少年时第一次登骊山到现在登骊山已经几十年了。骊山给子孙后代遗留下了什么精神,什么品德呢?骊山有伏羲般严父那样的刚强毅力,也有女娲般慈母那样的温柔圣德;有帝王的尊长,也有苍生的平凡。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骊山的多姿多彩风光不正是体现了至人无己的高尚道德。骊山包容宽厚,大度豁达,心底和善,至人无亲的品德深深地烙印在我心灵之中。这种品德像一集集丰富多彩的电视连续剧不断地变换着频道,像一幅幅历史的连环画在我脑海中出现,像一出洪大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交响乐,彰显着醇美刚健的旋律。它的确像是一匹骊马,迎着朝阳奔腾前行,去追求伟大的中国梦。


      
      张鸿涛:1940年生,男,民盟盟员,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飞天》《中国校园文学》《群众艺术》《陕西日报。星期天》《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散文选刊》《作家文摘》等20多家报刊上。散文《冬韵》曾获中国散文作家论坛(2009年)一等奖,散文《骊山读石》収录在《中国散文大系 旅游卷》(中国散文学会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散文《七号池的回忆》収录在《中国散文精选》(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有散文集《敦煌漫话》《生命的清单》等5本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