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沈从文的赤子情怀和离奇人生
    沈从文的赤子情怀和离奇人生
    • 作者:胡读书 更新时间:2023-08-22 09:47: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4905

    张新颖教授自写《论沈从文:从一九四九年起》就开始了对作家沈从文后半生的研究。10年前,他出版的《沈从文精读》对沈从文后半生的经历和思想又有进一步的梳理与思考。近期出版的26万字的长篇评传《沈从文的后半生》正是张新颖多年研究沈从文的思考的结晶,这是他花费了巨大心血、精心创作的一部风格别致、新见迭出的作家评传。 
    客观、理性,是这部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评传中的材料全部来源于已出版的1000多万字的32卷本《沈从文全集》和传主的亲属、同事、朋友、学生及采访者所发表的文字,作者精心梳理、鉴别、钩沉,沙里淘金,使评传内容翔实而又选材精当,有关传主的经历、遭遇、思想可谓事事有根据,句句有来历。作者以严谨求真的作风、以思想家的理性精神写人、叙事,据事直书,不事渲染,褒贬寓于客观叙述与理性思考之中,堪称信史,而又耐人回味,给人启迪。 
    新颖、别致,是这部作家评传的另一特点。评传分上下两部共17章,章节标题多是从传主各时期所写的文章、书信、报告、检讨中提取的关键词句,或是对传主特定阶段经历、遭遇、思想或心态的形象概括,具体切实,生动传神,一语中的,引人入胜,看似琐碎,实则煞费苦心。评传的行文如作者所说,“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沈从文的后半生·说明》),这样别致的写法,直接的效果是客观真实。表面看来,似乎方便简单,实则“格外困难”,非对传主繁富的素材有全面精深的领悟与卓识及娴熟的表达技巧者难以驾驭,不然就成了资料的罗列与汇集。而《沈从文的后半生》令人读来饶有兴味,除了传主人生遭遇的离奇和个人情怀的别致吸引人外,关键是作者对材料处理的精当和串联材料的清晰线索、卓越的识见与叙述语言的精彩。 
    简练、传神,是这部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沈从文的后半生》叙写沈从文1948-1988年40年的坎坷人生和精神历程,传主经历之独特、遭遇之离奇、磨难之深重、心灵之痛苦、情怀之高洁、追求之执著、暮年名声之显赫,多有可渲染处。但作者惜墨如金,以简练的文笔平实地再现传主的生活磨难史和精神变迁史。如“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不毁也会疯去’”一节写沈从文的自杀事件,以“一九四九年来了”一句开篇,写沈从文对自己命运的预感,对政治批判的恐惧,亲人和朋友对他的关切,他自己内心的孤独、挣扎与不甘以及挣扎之后的自毁。这是沈从文后半生开始的重大转折点,作者娓娓叙来,清晰、简洁、明了。写暮年的“八十岁的惊喜”、“老泪”以及最后一节“张兆和”等都只有数百字到1000多字,可以当作独立成篇的散文来读。“八十岁的惊喜”写沈从文经过20年的艰难曲折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不久,正计划进行修订之时,他应邀来到湖北荆州考察战国楚墓出土的一棺丝织物,在那批战国楚地瑰宝面前,他下跪了。他的兴奋、惊喜和激动简直难以言表,这位八旬老人的“下跪”,昭示的是他那不变的赤子之心。“老泪”一节以“流泪”为线索和“文眼”,叙述沈从文一生中的几次流泪。“文革”中因孙女在学校受顽童欺负“闻之落泪”,得知学生穆旦英年早逝“老泪纵横”,回乡听傩堂戏无声垂泪,闻老友夏鼐去世“大哭一场”,面对记者采访“文革”时所受的委屈“号啕大哭”,暮年见到自己青年时的碑文书法“静静地哭”,去世前一年与外国作家谈及自己早年小说的英译本时的泪落不止。流泪是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暮年的沈从文话越来越少,泪越来越多。这多样的泪水,包含了沈从文多么丰富的情感:无奈、感伤、感动、委屈、痛惜,难以言述。末节写沈从文夫人张兆和从陪伴沈从文生命的最后5年到最后以93岁的高龄离开人世。20余年的历程浓缩在数百字之内,而从料理病中的沈从文、整理沈从文遗稿、伺弄花草并以沈从文笔下的女子命名、送沈从文回归凤凰、主持《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出版以及死后“埋在了埋沈从文地方的泥土里”,虽写张兆和,又行文处处紧扣传主,辞简意丰,细腻传神,情韵绵邈,意味深长。 

    读沈从文后半生的书信类文字,每谈及人生、生命的话题,他常以“离奇”一词来形容。我总觉得沈从文感慨人生之离奇,实是起因于个人之遭遇、生命之体验以及对未来人生之预感。只是没想到他后半生经历之离奇远超过他最初的预想。沈从文人生之最离奇者莫过于从前半生的著名作家到后半生以历史博物馆解说员起步的文物研究专家的转变。从文学家到文物专家的沈从文已成为历史,历史不能重新来过,虽然张新颖深入解读了沈从文后半生自主选择文物研究以安身立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沈从文似乎也不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此乃社会、时代“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所致(参见《沈从文的后半生·后记》)。沈从文也在这一选择和始终不渝地实施这一选择的过程中显示了他一贯的坚忍、执著和别样的赤子情怀。但沈从文似乎也从未完全忘怀文学,他似乎始终还是心有不甘。这也是我读完《沈从文的后半生》之后内心仍然不能消除的最大遗憾。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