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图书出版 >>  出版成果 >> 东方文化:张晴长篇小说《漂在北京》出版
    东方文化:张晴长篇小说《漂在北京》出版
    • 作者:东方文化 更新时间:2014-08-26 03:27:5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211
    [导读]邮购每册36.00元,联系本站,免收邮资。

     

            



      长篇小说《漂在北京》,是作者张晴从中学时爱上文学,一路执著追文学梦近20年后的处女作,写作加修改,共花了5年时间。作品通过一群北漂人奋斗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情态。
      作品题材紧贴社会现实,涉及了人们生活与精神层面的很多问题,比如:个人素质、文学是否已死、传销和直销、养狗人亲情转移、高房价、黑中介、“鸽子笼”群租、牢长狱霸、企业产品质量及诚信、环境染污、金钱崇拜、信仰缺失、盲目爱国、二奶和小三的盛行、吸烟的危害、地震、娱乐至死的媒体、网吧游戏对青少年的毁灭、小姐、性病、单亲孩子心灵的受伤与救助问题等等。致使作品信息量大,故事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整部作品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基调,被著名作家周明喻为是一部中国版的《飘》。
      作者张晴本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和积极乐观、不断学习、自我修炼、持续成长、追求梦想的人生态度与自我和谐的健康心态,以鼓励现代浮躁、迷茫、抑郁的人们,为了生命的丰富、精彩和意义而好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奋斗下去。


      名家推荐


      漂泊异乡是一种生存状态。张晴把这种状态的当下性写得独具一格。
      ——著名作家 刘震云(微博)
      如此质朴、干净的语言,描画内心深处的纯净,一点杂质没有的纯净,构建了一个梦,无乡漂者的梦。这就是张晴。
      ——著名学者、公共知识分子、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
      这部《漂》,可谓是中国版的《飘》。主人公梦斐面对残酷的生活遭遇和浮躁的时代,为了梦想而自强不息的坚韧和精神,比《飘》的主人公斯佳丽更为打动人心。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周明
      张晴是一个看上去颇为柔弱的女子,却在孤独的文学中很执着很坚韧。我曾经提出:今后的小说必须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这部作品,恰似这样,令人惊喜。整部作品信息量大,纷繁的现实,庞杂的思考,广度的呈现,深度的批判,柔美中透着知性和大气,很值得一读。如果拍成电视剧,相信比《奋斗》和《蜗居》加起来还要好看。
      ——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邱华栋(微博)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传统的分章式,由女主人翁串起来,杂而不乱,张弛(微博)有度。一个一个小小的人间喜剧娓娓道来,其实有点沧桑感。作品中一系列小波浪线,与我曾在“百家讲坛”讲过的影视“画窗”现象的小波浪线有吻合之处,拍成影视剧应该很好看。数月前张晴拿了几个书名,要我帮她选一个,我选不出来,因为箇中的块垒与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美国南卡大学终身教授、孔子学院院长 叶坦
      读着张晴的作品,我常常发出会心的一笑和长长的叹息。从西北甘肃的小县城到大都市,她留下自己独特的脚印。胸怀对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张晴心里包含着她的亲人她的家乡,她的经历她的梦想。她一定还会不断地添加新的财富,我们就会看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著名作家 毕淑敏(微博)
      来自丝绸之路的张晴,无论是其散文,还是小说,都携带着一种像她本人一样的温柔与细腻,字里行间均渗透着纯洁的感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读她的文字,可以得到一种清纯的审美享受。在当今低俗小说张扬的时代,该作品无疑是一部呼唤真善美的高雅之作,犹如一煲暖人脾胃的心灵鸡汤。
      ——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 何镇邦
      


    关于《漂在北京》的采访


      记者:怎么想到写“北漂”这个题材?
      张晴:我自己是北漂人,我熟悉北漂者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凡北漂的人,都是心怀梦想,希望自己的生命丰富和精彩的人。虽然北漂的现实和结果,并不令绝大多数北漂人自己满意。但是,十多年的时间,我亲眼见证了北京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变,北京每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跟庞大的北漂群体的奋斗和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北漂,已经成为中国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选择这个题材,描写这种文化现象的当下性,就是想记录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情态。
      记者:您的小说《漂在北京》,里面的主人公梦斐是不是有您自己的影子?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也把自己的一些北漂经历融入其中?有没有什么特别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张晴:有句很老的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来源很重要,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它都会成为作者采撷和创作的元素。对于主人公梦斐是不是有我自己影子的问题,8月3日在人民出版社举行的《漂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位新浪的记者,也问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时,文学评论家何镇邦教授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说:“我研究长篇小说都半个世纪了,在我的研究经验里,每个作家的第一部小说,都会有自己的影子。《漂在北京》也不会例外,主人公梦斐身上一定有张晴的影子,但梦斐肯定不是张晴。”我很认同何教授的观点。
      北京的北漂群体非常庞大,只要用心去留意,北漂故事丰富的程度,大概需要写上10年还写不完。
      北漂人压力最大的是租房和中介公司的霸王条款。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有朋友群租的房间,因涨房租,朋友承担不起要求退房退押金,中介公司不但拒绝退押金,并且趁朋友外出之际,派人撬开门将其东西全部从窗户扔了出去。对北漂人来说,这种境遇是最最辛酸的。
      记者:您在北漂的这几年生涯中,最深刻的体会或感受是什么?当您觉得自己快熬不下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撑着你继续下去?
      张晴:体会和感受很多,最深刻的是生存压力和孤独。感觉熬不下去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到死,但是,仔细一想,死,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更何况,你即使不刻意去死,你最终还是要死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样一想,反而坦然了,既然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既然当初是自己选择成为北漂人,那就有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生命尽量经营得丰富精彩一点,而不是让生命在平庸中无为地度过,尽管现世中,平庸的力量非常强大,很轻易就会让你变成俘虏,或者把你打爬在地上。但是,毕竟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有过十分美好的生活憧憬和梦想。王小波曾说,人除了现世的生活之外,还应该有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那就是诗意的世界。而生命的意义,就是在那你曾经向往过的诗意而美好的世界里。
      对我个人来说,文学,就是非常诗意的世界,每当感觉到文学的光辉照耀着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除了文学,还会遇到朋友,遇到好人,那怕一句关心的问候,一语鼓励的支持,一份真诚的帮助,都会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温暖,这些非常珍贵,它们是金钱不能买来的。
      记者:大家都想知道,漂泊在外的人应该如何才能不在异地他乡迷茫,继续坚持下去呢?您在北漂过程中,有没有得出一些什么经验或教训要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呢?你对现在正在北漂的人们有什么忠告或提醒吗?
      张晴:我个人的浅见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什么曾经驱使你北漂而来的?然后是学习,即: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三是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四是通过读书、听课、培训掌握新知识。同时要专注目标,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这样一步一步努力向前走,就会与目标越来越靠近。
      心态非常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只要调整好心态,生活中的沟沟坎坎,你都会坦然面对,方法总是会比问题多。
      一定要积极乐观,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一切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都是我们自己吸引而来的,良好的情绪,会吸引来更多良好的事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会有种种消极的事物来纠缠困扰你。
      记者:在北漂的过程中,不免会遭到来自大城市的排挤,这个您在书里也写到了,那你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
      张晴:排挤很正常,其实,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地方,人们都会有排外心理。别人的排挤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排挤你的,我奋斗我的。
      如果说真要解决这种矛盾,那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和政策了,假如我们跟美国人一样,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出生证,我们就能享受到跟当地公民一样的待遇、公平和自由,那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家,就不会有异常沉重的漂之感了。
      记者:您在作品中反复写到了三样东西作为一种信仰象征:白色的百合花、饺子、鸡汤。您是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里头?
      张晴:这三样东西,我个人都非常喜欢。白色百合花的姿态和花语都十分美好,它是耶稣曾赠予信徒们的礼物,被喻为天堂之花,它是信仰的象征;中国人都有饺子情结,尤其北漂人的饺子情结更重,想家的日子,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家乡的妈妈包的饺子,圆满、和谐、包容等等,这些象征不言而喻;鸡汤最养胃,也养人,更养精神,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都会喻为心灵鸡汤。
      想想看,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纯美芬芳、恬静高雅的百合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能像饺子一样圆满、大度、包容,精神层面又有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其实,我的书中还有一种象征性的东西,那就是封面上醒目的蒲公英,它们怀着希望的种子在漂,可以说,每一个北漂人,都是一朵在风中飞舞的洁白的蒲公英。
      记者:现在“北漂一族”的话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热了,但是这部分群体依然存在,且数目相当可观,您对他们怎么看?
      张晴:我个人认为, 北漂话题依然很热,只要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还是像现在一样过于集中在北京,北漂的话题可以永远热下去。
      记者: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饱和的情况,人口过于拥挤,人才精英扎堆的现象。一大批人都纷纷涌入二三线城市,您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还有必要北漂吗?或者说那些已经在北漂的人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张晴: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因政策而动。想要继续北漂的人,你赶他走,他也不走。而北漂过于累了的人,他如果想歇息,或者想放弃,你劝他留下,他也会弃北京而去。
      记者:周明老师把您的这部长篇小说称为“中国版的《飘》”,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张晴:《漂在北京》是出版前才改的名字,之前定的书名是《漂》一个字,我个人很喜欢简洁的一个字,感觉雅,而且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朋友们看了也都很认同。但是到出版的时候,策划人建议把书名改为比较通俗一点的《漂在北京》,理由是通俗一点容易被大众接受,对销售有好处。我当时很纠结,好在艺术顾问想了一招,决定在书名设计上做处理,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种比较艺术的样子:远看只是一个大大的漂亮的“漂”字,近看才有“在北京”三个形态含蓄的小字。
      至于周明老师把它称为“中国版的《飘》”,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给周老师看的打印稿就是《漂》,同音字间难免产生联想,二是我认为他只是在鼓励我,想给我这个爱好文学近20年,才第一次写小说的“文学老青年”一些信心而已。
      记者:邱华栋老师和叶坦老师都说您的作品拍成电视剧会很好看,比《奋斗》和《蜗居》加起来还好看。您怎么看?有没有影视公司来找您?
      张晴:每一个影视剧,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
      我自己也认为《漂在北京》拍成影视剧会很好看,因为涉及的现实问题很多,有看点,有时代特色,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看起来会比较真实,比较亲近亲切。而且故事性也比较强,写作的过程中,我自己常常忍不住时哭时笑,感同身受,搞得情绪波澜壮阔的。所以,我相信,它也会感染观众的。
      目前已经有几个影视公司来联系了,我让他们先去看作品,看完作品再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