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解永光:拉萨二题
    解永光:拉萨二题
    • 作者:解永光 更新时间:2014-08-06 04:31:3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32



    哈达洁白



    这次到拉萨旅游,住了几天,在自己乡亲招待的酒会上,第一回受到藏族歌手献哈达的接待,这是汉藏人民的深情,不敢妄取这是对建设者的情义自大,但是拉萨人民对建设者的感激和深情,就是献歌献酒献哈达上表达出来,由于柳梧新区的开发建设,藏汉人民的情谊情义发展到新的层次。
    下火车后被接住到柳梧区亲属家里,柳梧区位于拉萨西南,青藏铁路拉萨站建在这里。我们所乘是北京西至拉萨的车,凌晨 2点从格尔木上,下午 3点多到拉萨站下,跑13个小时。亲属介绍说:这地方原来是柳梧乡,现在变成柳梧区,是拉萨的一个新区。新区在拉萨河以南,从高处可以看见拉萨河上大桥的白色桥架。
    新区建设正忙着,原来种地的藏民,住进了新建的藏式民居,周围院墙围着,墙外有街道人行道。民居周围空地上,种些花木和青稞油菜,圈养着几头牦牛羊马,这样就没有跟原来的农牧生活一下子完全断开。城市街区道路多都通车,公交车有几路,有的通到拉萨老城区,进城车就驶上大桥通过拉萨河。藏族民居以外,高楼建起许多,进程不同,有的已经完工,有的还在加高(有十多层的),或忙外面沙灰工程。路边要绿化种树,在柳梧区里闲走时都能看见,乔木已植,灌木在栽。公共建筑多有,火车站周边有饭店旅社;近拉萨河边有大型游乐场,转梯?等设施已经装好,院墙画着美景,老远可以看见;儿童滑梯上儿童在玩儿,还有新的游戏装备在安装。
    第二次到拉萨时,傍晚在布达拉广场看见藏族女孩和弟弟在跟老爸学骑自行车,我还就此情景写了一篇散文,里面有一首诗,编辑改诗题为《在拉萨,黄昏》发表。现在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骑摩托车的也多。生活在前进,愿油气不要污染拉萨的空气。
    柳梧社区有了“鸟巢”——那是援建单位北京建造起来的一座小鸟巢,小许多,但看着很亲切,这是拉萨市的奥运中心吧,或者是柳梧区的区标——当然火车站也可以是区标,我跟亲属就此闲谈,心里十分向往;这个区还要建高等学府,小学和技校都已可入学。

    略写写这片新区,是因为几个乡亲就在新区搞建筑,有个仕凯弟领头,在这里搞了许多工程,他们说到远处近处新建筑新高楼,都是他们建起的,说到去年就住在哪里哪里,亲切而自豪。我们是外来者,听着也同样亲切和自豪。
    在接近拉萨河桥的地方,看见了全国海拔最高实景剧《文成公主》的海报,画满广告牌的海报;此剧已成为拉萨一个保留剧目,2013年演出以后,决定以后每年5月—10月演出180场,藏汉一家亲,仅从641年文成公主进藏,1370多年前已经开始了。“实景剧以西藏历史文化为内容,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将西藏民族建筑、音乐、歌舞、绘画、服饰、生活风俗、民间故事进行了全面展示,演员近700人,演出场馆面积24611平方米,雪山、丛林等光效及大唐宫殿、布达拉宫等藏汉建筑的变换,带给观众气势恢弘的视觉冲击。”(相关新闻概括语)拉萨与时俱进,汉藏文化与时俱进,这实景剧不能随剧团巡回演出,要看这实景剧的实景,请到拉萨来吧。
    5月12日18点,乡亲方远、仕凯来接我们去吃晚饭。是到布达拉宫西面一家民族饭店聚会,店名好像是“五味轩”,就座者多是仕凯的帮手。饮红酒。“经理敬酒”项目,过来两位藏族女经理,态度诚恳热情。好像仕凯他们已经先告知周围人:老者车祸受伤,妻子全心全力救护等情况,酒酣,专请了藏族女歌手献歌致意,——两位小伙六弦琴伴奏,两位姑娘歌唱,除了电视电影上看见过,那是我们第一次这样接受藏族歌手献哈达;先给我献唱了《欢迎您到拉萨来》,给妻子唱了一支《母亲》的歌,我和妻子激动得止不住落泪。我们两个来自内地的老年旅游者,何德何能,在拉萨城里享受藏族经理和藏族歌手的礼敬……当那洁白的哈达,高高举过我们的头顶,缓缓落在我们颈后和肩头,在我们,是接受了藏族青年具体是拉萨市民的热情爱戴相互诚信的信物,我们不能虚妄不能草率不能卤莽,不能轻忘。那弯曲披戴在我们肩头的哈达,就是一个明亮的问号一个重重的点击:你接受了哈达,怎样活着?怎样回报?

    我们在拉萨住了几天,没有为四川乡亲做什么事儿,没有为拉萨市民做什么事儿,却受到乡亲们这样高规格的厚礼礼敬,惭愧之余,只有下决心不辜负拉萨人的情义,所写青藏行散文要对得起这两条洁白的哈达。
    印象中哈达代表一种圣洁的情义,在所看过的文艺节目中,哈达是敬献给金珠玛米解放军的,对救苦救难的恩人解放军的敬献,不是一般友情的表示。在汉族,古代表示人间友情友谊,赠诗赠文,也是为了道出感情所衷;物质载体(样式),一纸一绢,或一把折扇。友谊友情的载体,友情场里,对情义的物质载体不予看重——也许自己就此所阅资料太少——也许历史上有过,但是未被看重,未被培养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礼仪。民间有些礼仪项目,常口头说说而已。在藏族这里,献歌献酒献哈达,歌长酒浓哈达洁白,被献礼之人,难得不动情动容,心里思考:自己能否对得起人家这样圣洁的感情这样真诚的礼遇?从而由礼仪的形式参悟到所包涵的内容,重视并提升这份感情这份友谊,以求不悖于主人的情义,不悖于双方的交往。

    13日离开拉萨前夜,西藏卫视节目里正集中演唱哈达的音响节目,正如妻子上午去神猴藏医院求医所感——藏族人他们的眼神那么清楚明亮(明白),让你容易接近。
    14日我们去布达拉东部的机场班车发车点去,第一辆车将出发,送我们的便车停下后,下来站在车外,一个男孩过来问,几点的飞机,最初我不想多罗嗦,但过后马上想到这是自己失礼,男孩招呼后,就指让我们上首车后面的第二辆车,我们上去坐在第五排的两个座位。……工地上有个青年,见我们是生人,语言不通,我先只是友好地笑笑,他再见时也友好地笑,他们就是这么纯真。还有这次离开拉萨在贡嘎机场上飞机,受到两位藏族空姐的照护,直到把我护送到登机楼梯下面,她们可能看见我的腿不方便,特别着意了——妻子在拍照机场,给我留影,请了两位藏族服务员一起留影——拉萨深情,藏汉深情,永远常青。7月9日夜里,我们的青藏行照片已经存入电脑,长期保存。
    这么一篇短文,真还不足表达我对拉萨的感激,对接触到的藏族同胞的感激。写感恩写到这里,又想起在格尔木学生们送别我们时的感情,几天接待,几天陪伴,东奔西走,嘘寒问暖,到最后又送来昆仑玉制成的礼物,真让愚师不敢接受又不得不接受,感谢再谢,这也是同学们送献的哈达,哈达洁白,那洁白的哈达呀,圣洁明丽,不容杂质熏染。





    圣城绿满



    圣城拉萨(藏语意为“圣地”,见《畅游西藏》页59),前两次来谒都是冬春天气。这一次赶上了春夏季节。在格尔木时看见青藏高原春末夏初的微绿浅绿初绿早绿等等意象。9日下午到达拉萨,火车未进城时候,从车窗还看见郊外藏族农民妇女还在播种作物,进城后却看见城里绿意满满,拉萨比格尔木城海拔高出几百米,但是纬度又向南了许多,夏意已深,夏绿渐浓。
    布达拉宫所在是红山,红山上建起来布达拉宫,宫和山的前面后面,很多树木成林成片,历史上留下了的树木,古老返青;继续栽种的,挺挺拔拔,正当盛年;后来培育的,枝叶正茂,绿浓绿满。布达拉之白宫、红宫,“红宫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灵塔祀殿,而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居室和政治活动中心。红白两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特征。”(《畅游西藏》页13)红山和宫的山后山前,上千年绿树满满,藏族人的转经场所,拉萨人的花园——及时绿满,青春常在。
    10日上午,我们好好游走布达拉宫前广场。从西边,车近布达拉宫停了,过马路,陪游小左说:上药王山看,拍。带我们登上药王山,远观布达拉宫,雄伟壮丽,山下有转经的群众,打着伞冒着雨(当时落了雨点,但雨不大),前后紧接着。往山上谒宫去的人,有过几拨,时间还早,人不多。转经群众外面是马路——北京路,此时到此地的车也不多。我想:马路以南,是广场了,但是眼前一片杨树柳树,开始繁茂的叶子已经能遮挡主题了。在药王山上拍完录完,远观之后整观,整观之后俯观。
    之后我们下来,走进广场——先是走进树林。周围有树,公园一样,古树古柳让人眷恋。时时有队队伙伙的游客,聚拢、散开,留影、谈说,游走、休闲,我们刚离开格尔木那样城市周边有大片戈壁的地方,自然依恋拉萨广场这里的绿树公园。公园北边有个“凉亭”样建筑,四周墙墩很厚实,好像也有挡个荫凉休息休息的作用,民族建筑地方建筑,给人鲜明印象。广场上抓紧拍照,后面是布达拉宫,圣城圣地,远来拜谒,留影当然是福。年轻人拍个跃起身影,足可表现内心的激动和满足。拍完照,走去看访古树,也在广场一角,小桥,渠道,水塘,桥边古柳树,柳干弯曲扭转,为了古树的生长繁荣,久传绿意,历代的园艺师们灵思巧手,让古柳树干弯曲盘成座椅状,供来访者坐休或静思;拍完古柳,沿水边南行,有一小片水中还修建了一条平铺折桥,充满江南园林的意趣,难得。这天没去布达拉宫后山,后来路过多次,后山下面的花园,也是翠满绿环。后来她们母女还由小左带到广场,观看、体验、拍照了布达拉宫夜景,在深色的夜幕下面,布达拉宫由于灯具的映衬,成为一座金光闪烁的圣地,给夜晚的观景者无限美好的引领和遐思。
    其实人到拉萨,一路上碰到和看见的艰难困苦——环境的艰难困苦,信徒的转经和五体投地的膜拜,常发人深思:人到圣城,就会不断地自我拷问,怎样活着?
    布达拉以外,还有罗布林卡——历史上执政者们的夏宫:这座夏宫,我们这些旅游者也是夏天进谒。满园绿树,古木不如布达拉广场,可是这里还有竹林,让人倍感亲切。请了一位导游——拉萨大学的学生,给我们讲得过于丰富;有这导游的榜样,到大昭寺时我们请了一位女士讲解。听到了许多藏传佛教知识;小昭寺也过去游访一趟,小昭寺近处有座神猴藏医院,我们请一位藏医给看过前臂瘙痒症,开了20天的藏药,后来吃完。
    小左热心肠,有一回他自己开车带我们到拉萨河边“湿地公园”去过一趟,与时俱进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圣地,新鲜地名,新鲜旅游项目也拉不下。

    手头有关拉萨的资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黄颢的《拉萨考》(《地名知识》总第17期),资料讲到文成公主入藏给拉萨地区带来巨大变化:
    公元629年赞普囊日伦死,松赞干布继位,旋迁都今之拉萨地区。随后又在红山(即今之布达拉山)上建造宫室。这次迁都时间,汉藏文史书未见明载,但可以相信,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前,迁都之事已完成。
    文成公主入藏,给拉萨地区带来巨大变化。据藏史《西藏王统记》载,文成公主抵达今之拉萨地区时,这里名叫热莫切塘,并且还有沙滩(该书北京排印版124页)。而《贤者喜宴》等书又载,这里不仅有沙洲,而且还有草坪和森林,今拉萨大昭寺地区在当时是一个湖泊,名叫卧塘湖。……
    拉萨之名始于文成公主设计、堪舆和筹建大昭寺之时。据藏史载,松赞干布在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及泥婆罗公主墀尊的影响下,为了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两尊佛像,决定兴建佛寺神殿。……文成公主精通五行堪舆之术,她经过察看拉萨地形,认为兴建佛寺,寺址应选在卧塘湖,卧塘湖是小魔之心血,必需建寺供奉释迦佛像镇摄之,这样拉萨方能安定吉祥。但首先需要用山羊驮土填湖打好地基。墀尊公主按照文成公主的设计方案动工造寺。据《松赞干布遗训》载,当时同一千只白山羊自亭甫果巴驮土填湖。卧塘湖填好,大昭寺建成了,松赞干布认为寺是山羊驮土奠基,凭神变之力建造而成,便命名此寺为“热萨朱囊寺”,“热”意为“山羊”,“萨”意为“土”,“朱囊”意为“幻显”即幻化显现。“热萨朱囊”之总意为“山羊土幻显寺”。此寺是拉萨地区最早之供佛神殿。寺内初供墀尊公主所带来的不动金刚奠青(奠青疑为尊者之误,见下文)佛像,金城公主进藏之前,又将文成公主带去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移至该寺供奉,而不动金刚尊者像则移往小昭寺。上述“热萨朱囊寺”即清代以来所称之大昭寺。“昭”即藏语“觉卧”之音转。所谓“觉卧”汉语为“尊者”,这里的“尊者”系指释迦佛像而言,故“大昭寺”即“大尊者寺”之意。因大昭寺内所供之释迦佛像系十二岁身量之像,比小昭寺内八岁身量之不动金刚尊者大,故以“大昭寺”称之。这是汉人称谓,非藏语。
    ……这些例证表明,自大昭寺竣工之后,逻些(逻娑)之名即随该寺而诞生。
    ……乾隆时将啰萨译成现在的写法“拉萨”,但并未规范化。例如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时,又将拉萨译作“喇萨”。道光时,复将喇萨写作拉萨,当时大臣奏折中屡有所见。光绪时承之。

    自己在离开拉萨后找到阅读了这篇拉萨资料,觉得很有利于一般旅游者对拉萨的认识,古代拉萨地区有沙洲、湖泊、草坪、森林,今天的拉萨就应该是圣城绿满,山羊驮土填塘史料也是不可动摇的。现把这篇资料摘要于此,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