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光:读《格尔木日报》
- 作者:解永光 更新时间:2014-07-22 02:07:3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18次
这次回格尔木,还读到了一份《格尔木日报》——是在格尔木机场出来时,旅客自由取阅的。几十年了,重回格尔木,有日报相迎,真好。这是好读物,取了一份,当天是5月4日,报桌上报纸已不多,日子近的一份是4月29日周二的日报,总第3658期,据总期数粗算,日报出版已有10年。这份报纸今日12版。一版一版地慢慢翻看吧。
红字报名,格尔木三字手写体,行楷?日报二字略小,印刷体。中共格尔木市委机关报,格尔木日报社出版。格尔木有报,而且是日报,这是我们屯垦时候不敢奢望的事儿,那时候省报《青海日报》不能及时看上,甭说别的报纸了。在学校读家乡市级报纸,上午就可以看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也不会耽误很久。格尔木旧有文艺报纸《晶花》等,那是市文联成立后为了兴旺文艺开辟园地培育人才,努力兴办的,总忘不了;那时用“晶花”为报名,早跟盐湖有缘分。
手头有张旧《格尔木报》实物,总第四十六期,1986年4月5日共10版。太久了,上个世纪的。还有《晶花》报实物,更早,时间1984年7月,总第二十七期。自己跟《晶花》报有过一些过往。《晶花》报是月报,月报也已经不容易。推算一下,84年7月出第27期,另有一张1983年12月26日出了特刊,期数是总第22期。加上84年前半年,7月份出总第27期。大约每月一期。看看这份《晶花》报:
一版读者来信上面是一首诗歌《青海,慈爱的母亲》,作者卡依马尔旦。诗曰:
孕育我的裔胞在哪里?
哺乳我的甜奶子在哪里?
抚育我的摇篮在哪里?
啊,青海——祖国的一块宝地!
是谁点亮了我智慧的明灯?
是谁彩印了我闪光的青春?
是谁在人生交响乐中谱进我妙龄的音符?
啊,青海——我慈爱的母亲!
古老的乡情唤我走向远方,
难舍的情感使我热泪盈眶。
再见吧,生我养我的青海,
一千五百名哈萨克人永远把你怀想!
魂飞天山,梦落昆仑,
江河湖海割不开母子恋情。
怎能忘您为我打开枷锁,
抱来金阳温暖我的心窝!
别了,青海——生我养我的母亲!
您的血将永远在我胸中沸腾。
流逝的阳光将我变成地上的小草,
我也要尽情弹拨思念母亲的冬不拉琴!
诗歌是照录,标点符号也照录,感情非常动人,不是一般地歌唱家乡青海,这里有离别,有背井离乡——第二次背井离乡的痛苦歌唱。从格尔木回来我又把这诗读了,深切体会格尔木阿尔顿曲克草原上哈萨克牧民告别青海家乡迁回新疆故乡的惆怅——一千五百人的惆怅。不说痛苦歌唱,但这毕竟是背井离乡,惆怅难免。
小报报头右侧——诗歌上面位置,有编者按语说:五月二十八日,居住在我市阿尔顿曲克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群众已全部迁移去新疆,省、州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以及群众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他们怀着依依惜别之情踏上了开回故乡的专列。我们编发这首诗,就是一位哈萨克同胞发自内心的情感。
为了便于理解这首诗歌,从李硕散文《青海记忆》中引用如下三段文字以为参考:
“阿尔顿曲克”是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山峰”,因为草原就迤逦舒展在雄奇伟岸的昆仑山下,沐浴着从山巅洒落的金色阳光。
……20世纪初叶才有散落在各地的哈萨克牧民从新疆,从甘肃,从青海东部,甚至从印度迁徙到这里,融聚成一个千余人的部落,并于五十年代末建立了自己的红色政权——“红旗公社”。
听陪同我的格尔木农场的干部说,由于哈萨克人的一再请求,经中央批准,1984年阿尔顿曲克草原的哈萨克共1600余人全部迁回了新疆。促使他们迁徙新疆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在此地的人口太少,而近亲不能通婚,这使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了问题。
诗很好,哈萨克乡亲对格尔木的一首离别诗,怀恋难舍之情让读者动心,晶花报发此诗是做了件好事。作者或许是位少数民族女干部——她们多数可以在格尔木读中学,到西宁读大学,用汉语写出这样的诗歌也不奇怪。或许他们曾经是李硕邵统绪的学生。
《格尔木日报》是后来才有较长时间静下心看看,续续同格尔木报纸的缘分。
1 版评论《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一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评论较长,下转 4版;要闻 我市——2014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考试工作全面展开——全国十省开展超级杂交稻“百亩片”示范田攻关——格尔木市高、寒、干燥,不出产水稻,但超级杂交稻是袁隆平培育的,示范田的工作目标还是激动人心的。本市通讯:《巡线员:电网动脉的“保安”》,配有记者所拍照片——字注:鲍勇彬和李号强认真检查每一个塔基。
2 版要闻——清华大学课题组来我市调研 调研组认为,格尔木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太阳能和盐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原地区独有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以枸杞种植大力推进农业经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值得推广。——这条要闻内容出自最高学府的调研报告,给格尔木人几年经济发展以明确的认知和崭新的概括。——老格尔木人读到后也感到振奋。
2 版右侧是——我市举办庆“五一”职工拔河赛,消息上面是一幅比赛现场彩图,报社记者李莎莎摄。
3 版头条是一版提到的“2014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考试工作全面展开”的报道,消息说今年全市共有626人参加此培训和考试,其中不培训但参加考试人员291名,参加培训后考试人员335名。考试内容主要为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2003中文文字处理和Internet应用三个科目。——自己是计算机应用的初学者,如果在格尔木也当积极参加此培训和考试。
3 版在此信息和一新闻照片下面,是本报讯——陈氏太极拳第二届免费培训班开始啦!标题带感叹号,是好消息告诉全市知道。——自己以前身体不好时候在外地也练过,此信息吸引我感动我。
4 版有——13组绢花小品喜迎我市建政六十周年,格尔木这是我们生活过的城市——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郊区和盐湖。
5 版有“焦点热议”,占一版,《全民健身 从我做起》,可以说是一篇完整新闻述评的样稿——新闻事件 背景分析 百姓评论 记者感言——记者格根哈斯——少数民族?所配照片,上面一幅是草原地区习见的妇女锻炼图,下面一幅是新建的格尔木运动场主席台部位及部分运动项目,这是让喜爱运动的格尔木人激动的实事和实景!——我们这次来格尔木,曾在车上看见运动场,崭新的场地和观众席座,让人耳目一新。
6 、7版是国内国际新闻,不赘述。
8 版标示“江之源”——这是报纸的副刊。记者刘海英的美文《守望高原的春天》,高原题材,守望主题,新闻之外,用文艺笔墨来表现格尔木生活。绿色版面上点缀有花、草,对春天绿色的守望是每个格尔木人的传统心理愿望,美文让报纸生色,让读者感动。这样的记者美文之外,试想平时还多有格尔木地区业余作者的创作——格尔木地区文学爱好者还多,作品应该也多。他们的文学园地以前有过《晶花》等,现在有日报副刊,这是培养扶持本地作者的更好园地。
9 版连载选书好。《暴风骤雨》《静静的顿河》选的中外经典,《走向新中国——中共五大书记》选载,这该是一本畅销书。今天连载部分是青年刘少奇赴莫斯科求学的内容,很有兴趣地读完了这一版。
10 版文娱——中央民族乐团开启《印象·国乐》全国巡演 敦煌壁画 千年古乐“复活”——标题就吸引人深读。
11 版信息 12版 消费,讲汽车保养检修,实用。格尔木以前远离信息、文化,但有过《晶花》、《格尔木报》等,现在终于有了《格尔木日报》,欣阅而外,谨致祝福,祝报纸越办越好。
能读到格尔木日报,已经很感谢,很感动,青藏高原新城、柴达木新城、盐湖城新城,报纸是城市名片,格尔木,从报纸上看到你的新貌了。
离开格尔木回家了,又发现旧的《晶花》剪报,一九八九年七月版,总第77期,报头还印着:青海省格尔木文联主办。比起前面提到的总27期,这期已经是总第77期。
这一期头条是《慕生忠将军诗二首》,写作日期:一九八九年七月三日,印在题目下面。有编者按语:慕生忠将军今年已经八十岁了。一九五四年他率部到格尔木扎下第一顶帐篷,进行开发和建设工作。在他的指挥下,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修通了青藏公路。因此,他堪为格尔木市的奠基人。他一九五九年被调离格尔木,一九八三年他重返格尔木。这次是他第三次来格尔木,别前,留此诗,以表达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和对后辈开拓者的殷切期望。现将诗文刊登于下,以飨读者。
一
写给青藏兵站部
风雪千里青藏线
连接祖国西南边
江河源头历艰苦
英雄无畏永向前
二
写给新一代格尔木人
八十老翁返昆仑
千里戈壁有新城
创业艰辛心无愧
喜见革命后来人
慕生忠将军的诗歌,这也是老一辈开发建设者在精神文化方面对格尔木发展的贡献。
今天格尔木的建设发展到了盐湖城阶段,格尔木人有了自己的《格尔木日报》,足可告慰那些只有《晶花》报的日子和岁月。
写好《青春盐湖》诗歌,5月8号夜里就该上火车去拉萨,午夜以后上车——北京西到拉萨的客车,明天下午到拉萨,列车这样安排行程时间,据说也是为了减轻高原反应,车上有供氧设备。20点半从刘传荣同学家吃完拉面,车送回大酒店住处。外面有扬起的沙尘了,不知到了半夜会怎样。备好的药有“振源片”,说是上拉萨备用的。戴桂萍来话问出发,回话谈及预报沙尘暴,不知未起还是起过了,为使我们的思想放松,戴桂萍说到:这点儿风算什么?戴桂萍同学,二代盐湖人,办大事办得有充足的豪爽之气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