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新诗 >> 王俊杰:评第二十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作品
    王俊杰:评第二十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作品
    • 作者:王俊杰 更新时间:2014-06-11 02:07:0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91

     

      第23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评奖,是对近两年来全国纪录片创作生产的一次集中检阅。纵观参评作品,题材多样、类型丰富、个性鲜明、制作精良,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或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
      本届参评作品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均多于往届。地市级与县市级单位的参评数量明显增加。获奖作品呈现的风格与形态是多元的,而共同的特点就是制作水准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最为突出的亮点是相当一部分作品,不仅有收视、有品质、有市场,也有收益,更有影响。这是多年来业界企盼、市场呼唤的一个可喜现象。
      在获奖作品中,主流文化内涵的纪录片较多,品质高,凸显本土文化特征的作品引人关注,体现中国风格、民族精神的作品占据主导地位。而以国际化标准为创作理念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价值的国际呈现

      在全球化视野中,中国电视纪录片近几年进行了“国际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国际化”创作的探索涵盖了纪录片的题材角度、表达方式、剪辑手法、传播渠道、运营模式等。具体来说,它应该包含着国际化的选题、国际化的表达和国际化的传播。
      国际化的选题,一般应具有人类共通性;具有不受语言、国家、环境和文化差异的限制,与人们的生活有关联、心理有交融、情感有共鸣的特征。《舌尖上的中国》就切中了“饮食文化、饮食传统”这个国际化的选题。而《春晚》在国外的大受欢迎,是因为该片折射出的“春晚”这一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恰恰契合了外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观赏心理。
      关于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并无明晰界限或定论。我们的理解是叙事方式、制作手段应力求贴近和达到国际化标准,个性风格、审美特征则应形成国际认同的纪录片样态,从而实现富有创造性的架构和表达。本届“星光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在语言、语态的表述上实现了叙事策略的全新结构,大量碎片式的叙事技巧和高速摄影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颠覆了多年来人们的传统视听习惯。《舌尖上的中国》以150∶1的比例剪辑成片。这一改我国早期纪录片在拍摄、剪辑方面与国际水准存在的较大差距,顺应了今天国内外观众审美价值取向变化的视听需求。正是这种有益的创新实践,使该片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使“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新的提升。
      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不仅包括传播途径及传播手段的国际化,还体现在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国际化和纪录片市场的国际性。仅从本届几部获奖作品看,他们成功探索并实践了符合国内、国际双向传播的创新思路。坚守中国特色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跨种族的表达方式,以国际化的选题范畴、品质标准、营销路径去接近和适应国际市场,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作品走向世界,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中国风格内涵的彰显

      中国故事诠释中国风格,中国精神成就中国梦想。纪录片创作的思想基础和创意主旨,来源于社会生态环境的滋养和影响。从参评作品来看,创作者们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精神依托,对主流文化的形象解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梦”这一主题的深刻剖析及高度阐释,形成了今天纪录片创作的主导潮流和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更重要的是,广大创作者以中国风格特有的话语文风,以中国美学独特的气质意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凝聚成了中国精神的符号记忆。
      获奖作品中,中国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元素铺陈洋溢,《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已获新生的北川切入,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中国人的勇气和精神。《人民的艺术》记录着中国几代戏剧人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对理想的薪火相传。
      从美学特征的角度上看,本届多部获奖作品将中国风格的美学元素融入视听语言,在形态、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的“中和之美”、意蕴之美,极大地提高了纪录片的可视性和观赏性。
      《舌尖上的中国》以水墨渲染开篇,贯穿始终的是中国画风格的构图,以徐徐道来的讲述节奏,渗透着浓郁中国韵味的形态美。《丁玲传》通过聚焦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着力开掘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意蕴,形成内在张力,使其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美”的中和之境,这种实践完全超出了技术层面和故事本身。

     
      地域文化的魅力展示

      文化,是地域的特征;地域,是文化的标识。本届评选,表现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作品虽然获奖数量较少,但参评的数量较多。这类作品兼具地方文化的影像记录、地方形象推介的媒介载体、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电视台品牌塑造的功能。毋庸置疑,这是地方政府和纪录片人不能忘却的本土意识和选题范畴。从选题和选材上看,地方台的纪录片创作,扎根本土正是最佳的应对策略,既体现在现实层面又体现在精神层面,使纪录片与本土之间充满着深深的“血缘亲情”。
      在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纪录片发展格局中,作为地方台在题材选择上和创作思维上,更应注重深层次文化观念的转型。创作者们应持续挖掘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全新的视角聚焦时代变迁,观照人的生命色彩,应该以“本我、自我、他我”的境界去客观探寻和思辨,以不同的“景别、景深、景象”多角度地去展示本土文化的魅力,以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眼光,去记录“一方水土一方人”。
      随着地域文化界限的模糊,纪录片人应树立大视野、大思维,逐渐将本土文化视为架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融入到国际化发展的范畴内,实现对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纪录片的专业化步伐,强化纪录片的品牌化战略,树立纪录片的市场化目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影响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纪录片产量达到5千小时左右,2014年将突破1万小时,但是优秀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纪录片产品还只占一小部分,并且较多的集中在中央电视台创作团队,比如获得本届“星光奖”的13部纪录片中,中央电视台就有7部,所占比例较大。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代表我国纪录片发展的高品质、高水准,但是却不能代表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状况。只有各地方台纪录片的整体品质、规模得到良性发展,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文化,是人格的操守,也应该是纪录片人的职业操守。我们不仅要坚持纪录片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也要坚守纪录片的真实性、文化性、故事性、艺术性的本质特征。这是纪录片人的责任,亦是使命。
      一部好的纪录片,对于创作者,只是一部作品;对于观众,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它既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情怀。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