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唐臻科:观衡阳石鼓书院
    唐臻科:观衡阳石鼓书院
    • 作者:唐臻科 更新时间:2014-05-16 12:30:3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42

    湘江之滨,衡山之南,山川毓秀,千年湖湘文化在此生长。阳春三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间,有幸踏进了千年学府衡阳石鼓书院,古老的书院以她那特有静雅和厚重迎接了我们。微微的春风吹来,进门处的长廊外青青的隋柳迎风飞舞,还有院内竞相绽放的各种花儿,它一同把春天的韵味弥漫在书院的每一角落里。
    据史料记载衡阳石鼓书院与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着“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天”的美誉。
    进入石鼓书院的桥型长廊中央建有一座 禹碑亭。亭子中央面北上方悬挂着明代杨慎为禹碑所作的释文真迹,朱红的牌匾上字体端正且浑厚苍劲,仔细观看有着历经时间洗刷的沧桑感。碑亭外进门的门柱上有一幅“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的楹联。 楹联十分形象的道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生存关系,同时寓意了宇宙鸿蒙是造物主,不必矫揉造作,天地本身就是衍生大文章的深刻道理,文字质朴而又寓意深刻。
    有幸在此看到先人杨慎为禹碑所做稀文的真迹实乃一大幸事。书院重建时在碑亭的正中央矗立着在汉白玉大理石上篆刻的原文,以便让前来参观者瞻仰和膜拜。这确实是书院彰显古老文明的一种明智之举.
    在书院大观楼的前方正中央的地坪上塑有古代先贤孔子的塑像,有前来观瞻者正虔诚炆香礼拜。走进大观楼,讲坛的桌子上摆放着两只紫砂杯,后墙上有书院七贤的肖像画和生平简介。傍边有书院管理者在出售该书院的有关书籍,整个环境雅致而幽静,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
    细心观看书院七贤的肖像和生平简介,仿佛时间穿越到那大宋和盛唐年间,这些书院的创建者和山长们,手握书卷那儒雅的谈吐和为民授道解惑的神情依然历历在目,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谱写了一段段精美绝伦的华章。穿行在他们构建起来的历史文化的长廊里,在书院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并形成蔚为壮观的理学体系,在不同时期都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那些里程碑式思想构建,像一座座山峰矗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高山仰止。
    踏着木质楼梯,缓步登上合江亭,浑厚的脚步回声,在寂静的亭楼中环绕,这种回音似在叩击着一种自然的本真。我们习惯于混凝土构建的高楼大厦,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关于木质建筑艺术的文明记忆,这种回音听着十分亲切。
    二楼的亭中正壁悬挂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这就是当年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时,当时的衡阳刺史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诗句音调韵律铿锵跌宕,有着恢宏阔大的气势,读来朗朗上口,文章对石鼓书院的历史脉络,地理位置和相关风景和人文景观进行了细度的描写,再加上由大理学家张张栻亲笔书写,更加使得该文章有着绝世超伦的史学价值,合江亭也就因此美文名声大振而蜚声海内外。
    站在合江亭的外栏上俯仰滚滚北去的江水,碧绿的江水映衬着远天的红日,这种沛乎天地间的自然景观,确实是那样的美轮美奂,自然就有着人在景中陶然自醉的雅趣,想象着古代先贤们在此围炉夜读,纵论天下大事,他们那种从容入世,清淡出尘的心境以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此地实属人间仙境,也就不难想象先贤们为何在此筑庐读书布道。
    出书院往左走,不远处有一座将军楼,这就是晚清时期思想大家兼著名的军事家曾国藩的爱将彭玉麟,当年训练湘军水师的指挥楼,湘军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历史中曾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为现代海军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有着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踯躅于将军楼的周围,手扶墙楼,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百多年前湘军水师那激战水域的呐喊声。正因为湘军的神勇表现,让积弱多病的晚清王朝得以延喘,也为中国后期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斯人不在,唯有江水静无声息的流淌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依然淹没在历史的深处。俗话说时间是医治伤痛的良药,在如此功利浮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对那些屈辱和伤痛是否还有着鲜活的记忆。
    湖湘文化惠泽于后,形成云蒸霞蔚之势,影响着一代代湖湘子弟。沐浴在古老书院那厚重的历史气息里,穿越时空我似乎聆听到了那朗朗的读书声回绕在耳际,俯瞰北去的湘水那拍岸的涛音,深刻领悟了:吾道南来,原本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