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声:村里的“小卖部”
- 作者:宋树声 更新时间:2014-03-31 03:06:5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24次
村里靠街开了个小窗的那个“小卖部”,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变化,到现在,不光场所,那经营方式,那经济核算,还有那管理,及至那老板,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恐怕全国仅有!有人说好,有人说“土”的掉渣!
要说10年前刚开张的时候,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小窗上撑起一个花格塑料布的雨搭,既防买物人淋着雨,晚上放下来可防小偷;窗外钉了个写着“小卖部”三字还带拼音的小木牌,是小学的老师专心给写的;窗里边挂一串红绿袜及花手绢等,在外面看到很显眼;屋里有货架、沙发、小抽桌,货架上摆的货整齐有序,还都有标价。货物有烟酒糖茶酱油醋,点心挂面火柴盐,毛巾肥皂花色袜,针头线脑带顶针,都是村里人生活所必需用的。老板是从乡供销社退下来的老杨,懂经营,会服务,他聘正上小学的孙子给他兼任“会计”,其实只记些需要记的赊欠钱等账目。谁都说,有老杨来当老板,用不几年,也发展成“供销社”了。
10年过去了,这小卖部确实也变了,有人说变得“鸟枪换弹弓”了,不像样子了;也有人说变成“咱村民离不了的‘后勤部’了”,“属中草药的——不中看,却中用”。到底成什么样子了呢:小木牌早就叫老杨劈碎烧火燎开水了;雨搭换成了黑乎乎的油毛毡的,白天黑夜全撑着,窗上加上了几根叫做“防盗”的铁棍棍;老杨的那些头衔,如老板、经理、掌柜的,统统被村里人给“免”去了,改叫了杨大爷、杨老头儿或老杨头儿,不同的人给不同的称呼;兼“会计”的孙子,早就不干了,说是“实在没法干”,如有人欠了二两烧酒或一盒烟卷钱,结果端去了一碗渣豆腐或拿去几个煮地瓜,爷爷就让把欠账勾去。小卖部屋的窗里、窗外一齐“经营”,谁愿带一把炒花生或两个咸鸭蛋到屋里去喝酒也行,老杨置酒杯、筷子,甚至加上一碟白送的辣椒酱,若老杨陪喝,也就不收酒钱了;有人从地里干活回来,直闯到小卖部屋里,洗一把手,坐在沙发上,开开风扇,抽着那开包论根卖的烟卷休息,老杨再给倒杯开水,这烟也记账也不记账,都习惯了,谁也不计较。村里谁家拌了一碗辣椒,或砸了一碟子蒜泥,都是直接端着碗盘,从窗口上,或到屋里去,让老杨给浇上酱油、醋和香油,临走喊着“记账呵!”记不记老杨说了算。那嘴馋的青年,有时拿着煎饼,去喊声“杨大爷”,让给抹上些麻汁、甜酱什么的卷着吃;有带孩子去玩的,老杨就塞块糖换回一句“爷爷好!”有个五保户老人,想起要吃白鳞鱼,老杨跑到乡里没买着,便从几个村的小卖部里给买回来一条,老人喜的说吃了这鱼“死而瞑目”。有家“坐月子”的,因奶水不足,托老杨去城进货时给买了奶瓶、奶粉。
有人计算了一下,托老杨到处去买的东西比小卖部里卖的种类还多。实际老杨经营的货物也在不断地按需要改换,那些城里人用的价格偏贵的化妆品、洋玩具、巧克力糖等都不进货了,增加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用品、塑料盆碗、箩筐和围裙、桌布、铝制勺、铲、锅盖、箅梁,青年妇女喜欢的发卡、头花、织衣针,婴儿小兜兜、小凉鞋,还有老年人欢迎的老花镜、痒痒挠,甚至玉石烟袋嘴都有,就连不应属“小卖部”经营的如水泥,化肥、塑料薄膜,还有铁锨、镢头、木柄、绳索、胶车胎、胶管,几乎放满了院子。他实话实说:“为他们代买还不如我经营方便呢!”这么大的摊子,老杨让老伴做饭兼营业员,每月发给他50元工资,让她攒“私房钱”,老伴高兴又积极,他还和孙子说好了,中学毕业后给他当“正式工”,说工资少不了。村里有人问他经济效益如何时,他总是说:“连我的退休金都合在一起没法算了,反正不亏本!”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