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新诗 >> 费洛蒙守恒定律―-《寻找午夜之吻》
    费洛蒙守恒定律―-《寻找午夜之吻》
    • 作者:萤火虫 更新时间:2010-03-11 03:04:57 来源:东方文学图书出版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737

     

      有两类小品,不会在奥斯卡等大型颁奖礼上出风头,但很容易赢得独立电影界观众芳心。一是家庭题材,古怪的爸妈,受挫的兄弟姐妹,又或加上压抑成长的第三代;一是爱情题材,局更小,人更少,通常从头到尾主要人物就两位,以细腻对话支撑全局。
      
      前者这几年的成功范例有《鱿鱼与鲸》《萨维奇一家》《阳光小美女》,后者则涌出了《爱在黎明破晓时》(及其续篇)《曾经》。从人缘来看,后一种类型以更少的产量、更出色的品质赢得了更多文艺青年的追捧——《寻找午夜之吻》即是其中最新的优秀之作。
      
      从长相上看,这部更加灰头土脸,两位主角比起伊森•霍克、朱丽叶•德尔皮等帅哥美女来,属于混在人堆里就再也认不出来那种。何况导演还应用了黑白色调,城市风景比起欧洲更显逊色几分。
      
      但《寻找午夜之吻》仍在这些年的类似作品里脱颖而出,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地位,可以说,究其根本,来自它纯粹美国式的风味。有人说它是成人版的《爱在黎明破晓时》,这种说法也不为过,或者说,它全然不同于之前提到那些作品的古典气质,而是一股新世代面对未来的姿态。
      
      男和女的相遇,是通过分类征友网站,一对一的见面套路,活脱脱有着八分钟相亲的影子。几乎不谈文学电影古典音乐,话语间有赤裸裸的粗口和挑逗,就连最后的那一点激情,都有如美国青春电影版简单直接。这一系列的气息,是欧洲电影天生没有、也不会去营造的。
      
      “作案动机”同样如此:我们相逢,只是为了度过新年有个伴儿,12月31日的晚上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街上。这是多么直接的应景式设计,以至于在2008年的岁末,这部电影迅速地就走红了起来,就像一次贺岁片,真实而有效的与时俱进。
      
      为了演练得更真实,女主角在片子里提到的那个“遗失的鞋子”网站,还真就活生生地存在着。这手法就像去年的《科洛弗档案》,已经将互联网、电影和真实生活无痕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告诉你,这些人这些事,也许名字不对,但就缠绕在你我周围。
      
      社会演变的痕迹,文化差异的显现,在此类小品中体现得格外突出。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写《爱在黎明破晓时》,恐怕不曾想到后来的速配方式;约翰•卡尼拍《曾经》,男女主角甚至纯洁到只有轻轻一抱。
      
      不过,爱情二字的含义,从古到今,尽管形式和过程已经变换过千千万万次,其中的内涵总归没有多大变化。它虽然渺小,却永远可算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美好情感,是银幕上永在保有的一场春梦。
      
      所以,因为孤单而相遇,因为要相互温暖而暂度暧昧一夜,在纯洁性上十分可疑,却仍可归属于爱情的一部分,更何况在这疏离的都市里,新世代的男男女女们早已分不清爱与温暖的是非题。在这个过程中,几个核心要素一直在起反应,永远是共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寻找午夜之吻》和《爱在黎明破晓时》《曾经》在细节上是那么迥异,但我们仍将其归于一类片子、激发同一种感受的缘故。避孕套再多,粗口再放肆,情感总是不掺假的,费洛蒙是亘古守恒的,时代往前进,人类内心的孤独寂寞,只有更甚。
      
      这类电影的胜利,更多的是“对号入座”式的胜利。不论其形式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喜欢的粉丝们总有办法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到角色身上,从而寻得感同身受的慰藉。至于主角魅力如何,情节如何,都是次要可以忽略的那部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