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刘波:评易彬《穆旦评传》
    刘波:评易彬《穆旦评传》
    • 作者:刘波 更新时间:2014-03-07 05:03:4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22

     

      上世纪80年代之后,穆旦被很多文学专家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有人认为言过其实,有人认为名副其实。然而,不管如何看待穆旦,他已深深地影响了同代人和后来者,这些受影响的人中,有诗人、作家和学者,更多的还是爱好文学的普通读者。一时间,研究穆旦在学界掀起了一股风潮。易彬的穆旦研究系列著作,除了此前的《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穆旦年谱》和即将出版的《穆旦诗编年汇校》外,新出的《穆旦评传》,应该是最好读的。

      易彬称这是一本“令人无法轻松的书”,在我看来,这种“无法轻松”并非指文字的艰深和故事的贫乏,更大程度上,这源于穆旦一生沉重的个人遭遇,它恰恰对应了20世纪中国社会曲折发展的历程。

      易彬在《穆旦评传》中大致以传主人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推进,但同时又不是常规评传那种四平八稳的模式,而是在评述穆旦人生历程的同时,渗透进作者自己的历史思考与对现实的审视。他将穆旦置于几个阶段性的时代背景下,反衬出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穆旦一生的路并不平坦,他读过清华大学,当过校园诗人,参过军、办过报、留过学、教过书,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被下放农村,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这些乱世之年的个人经历虽然残酷,但也算丰富,它们构成了穆旦一生的文学财富。

      即便经历了那么动荡复杂的人生,但有两个爱好穆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一是写诗,一是翻译。诗人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穆旦和查良铮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如同两座丰碑。在这部评传里,易彬就是围绕穆旦的这两大成就贯穿写作的始终,他将穆旦的文学经历和人生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这两条线索并不是平行孤立的两条线,而是相互交叉、融合,互为补充,互致生动,从而显示出一种精神的价值和思想的力量。

      此外,这本评传最出彩的地方还在于诗史互证。全书虽然是按章节排序推进,但每一小节都不仅是一次对历史“可能性”的挖掘与回溯,同时,易彬还将穆旦所写的近百首诗都贯穿在了他的评传中。他从诗歌文本中获取信息,印证穆旦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易彬最擅长的实证和文学融合的分析,既有清晰、到位的评判,又不乏高远、超拔之意。尤其是他对穆旦名作《春》《诗八首》《冬》的分析,不仅是在作文本细读,而且将其置于穆旦的人生历程中来观照,颇能显出一种别样的味道。

      此外,《穆旦评传》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作者“史家笔法”背后的严谨。没有文学加工,缺少好看的亮点,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老实”的评传写作不生动,不太会受读者青睐。但史家提倡的就是真实,评传中的“传”要求必须有事实根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说三分话”正是评传之理性的见证,其价值更多在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评价。所以,作者紧扣传主的人生,不能随意虚构,既要切入传主人生的光荣与梦想,又要紧贴传主作品的创造性美学,这样才可能形成更为有效的评与传的对话格局。

      《穆旦评传》更多的是作者与传主的对话,理解他的人生、解析他的作品,让那些沉潜的力量在探索中浮出水面。阅读这样的评传,你能够由此反思一个诗人不公遭遇背后的政治和人性,能从中参透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真相。易彬从穆旦的自述和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入手,对历史作考证、勾勒与还原,这种严谨的写作方法和富有文体意识的创造,才是《穆旦评传》的精彩和亮色之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