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落与热烈的诗歌出版
- 作者:章红雨 更新时间:2014-02-20 05:25:1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55次
谈及诗歌出版,业界很多人说那是小众图书,在市场经济为杠杆的现状下,还是不要关注和出版为好。为此,每年出版的诗歌图书成为浩瀚图书中的凤毛麟角。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那就是在今年1月份闭幕的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让人印象深刻的首届艾青诗歌奖全国中小学诗歌大赛颁奖暨获奖作品选首发仪式的举办和长诗集《感动的日子》出版座谈会的召开。在诗歌出版被称为低迷的今天,人民教育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为什么要为各自诗集的出版召开专门的发布会?《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以它们为例的采访中,看到了当今诗歌出版的热与冷背后的情形。
诗歌大国诗歌图书不可缺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拥有大量的灿烂诗作。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盛世,各行业都在大发展。但就诗歌来说,仍处于一个薄弱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艾青名字命名,以"爱"为主题举办诗歌大赛,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艾青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宏兴对人教社举办相关活动,并出版《爱—首届艾青诗歌奖全国中小学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选》作出如此评价。的确,在诗歌创作、出版“薄弱”的今天,出版社能够公益性地出版中小学生的诗歌集,在学者眼中值得称道。
如果说人教社出版《爱》的初衷,像该社大众编辑室主任安阳所说,是基于语文教学、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情感,那么黑龙江教育社出版《感动的日子》则是对养成人们健康文化内心的呼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学术专著中心主任、《感动的日子》责任编辑徐永进说,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中国文化历程中,诗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传承作用。虽然现在的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载体,恐怕不会改变。
徐永进认为,相对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诗歌的存在价值是用抒情的文字直接与人的情感相通。《感动的日子》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图书馆馆配中心和学术界、诗歌界的广泛关注,其学术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的同时,也为我国传承民族文化主题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两位出版人的话代表了各自出版社出版上述两部图书的初衷。
诗歌出版也有模式可借鉴
诗歌图书其实也有市场,说这话的是诗歌爱好者、出版人冯威。冯威告诉记者,2012年8月,由浦睿文化策划、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万物静默如谜》就创造了一个模式。该书收录了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各个时期最迷人的75首佳作。这些佳作因出版者没有完全将其当做诗歌图书,而是当做探索女性心理的读物来出版,获得了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认可,销售达10万册。
在冯威看来,《万物静默如谜》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一朵大花的封面设计典雅清新,引起随后出版的同类书的模仿。冯威认为,这本书在诗歌图书市场不景气的现状下能够销售10万册的原因有三:其一,作者的诗歌内容丰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在辛波斯卡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理。加之写作形式上非常短,让人能得到休息和放松。相比之下,我们的诗歌创作往往篇幅很长,以教育别人为目的,而这本诗集中的诗是对心灵的解读,能产生心灵共鸣,好读就受欢迎。其二,译本有特色。湖南文艺版《万物静默如谜》是台湾译者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原版是波兰文)。作者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国大陆出版社很快就出版了她的诗集,但是没有引起轰动,相反台湾人转译的这本诗集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全篇充斥着台湾人说话的语气。恰恰是这种“调调”,让这本诗集的内容产生了“化学反应”,为更多的女性读者所接受。尽管转译的文字未必准确,但是打动人。其三,这本诗集首先引起关注来自于豆瓣网。读者在网上看到这本诗集的电子版后,发表了很多评论,带动了纸质图书的销售,致使时至今日有10万册的销售业绩,这在诗歌图书市场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但是比较而言,对于2014年2月湖南文艺社出版的辛波斯卡的第二本诗集《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冯威并不太看好。冯威表示,译者是中国大陆人,大陆人说话的语气与辛波斯卡温婉的诗句不太吻合,这或多或少会影响读者对诗集内容的理解。
“这种面向女性读者心理的小资读物,读完后让人非常舒服,这也许正是诗歌出版的出路。从这个案例看,读者是需要诗歌图书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按照市场需求去运作。”冯威说
让诗歌出版再红火起来
“曾几何时,诗歌是异常火热的,徐志摩、艾青、顾城、舒婷等著名诗人就像当今的明星一样被推崇。然而时过境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诗歌却没能继往开来。当初的那种繁盛,多少让现在的诗歌感到有些尴尬。”徐永进忧虑道。
令人惊喜的是,早日走出诗歌出版漫长的冬季,是不少出版人为之努力的目标。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除国有出版社每年都在策划诗歌选题外,一些诸如凤凰联动、磨铁等民营书业企业,每年也有1至2本精品诗集选题。这些企业的出版人表示,尽管诗歌出版不赢利,但是出于个人或者读者喜爱,还是要纳入年度选题出版计划中。
这一点在线装书局尤为明显。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线装书局总编辑曾凡华对记者介绍,2013年线装书局出版诗歌图书46种(含丛书),占该年度总出版品种约1/5。从线装书局2013年出版的诗歌图书看,线装书局吸引了一批诗歌作者的目光。一些诗歌作者慕名来线装书局寻求出版,有的作者甚至每年都要出版一本个人诗集。打造诗歌出版品牌,是线装书局2014年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手段之一。
作为一家专业出版古体诗的古籍出版社,为何要打造现代诗出版品牌?对此,曾凡华告诉记者,线装书局在出版古体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作者是因为喜欢古体诗方产生创作的欲望。曾凡华认为,现代诗发展到今天,仍有它的阵地和读者,主要是因为诗歌更容易抒发情感,表达寄托。据曾凡华观察,现在写诗的人很多,仅中国诗歌学会就有作者近万人。在网络上、在中国诗歌学会的各地分会里,始终活跃着一批诗歌创作积极分子,他们以诗为托抒发胸臆。
诗歌图书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是出版诗歌的出版社经济效益负增长。怎样才能让作者、读者、出版社都满意呢?对于这个问题,曾凡华的分析是,要打破诗歌出版往往赔钱的说法。为做到经营持平甚至略有盈余,线装书局经营上采取作者购买、出版社自发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初衷。此外,出版形式上,根据市场需要采取平装本、线装本并举的办法,也是受欢迎的。
就销售情况看,曾凡华认为,老一代诗歌作者,如臧克家、郭沫若、徐志摩、贺敬之等名家的诗受欢迎。中青年作者,如舒婷、海子、顾城等人的诗受关注。年轻的作者,诸如中学生诗歌等也比较好卖。另外,购买格律诗的人多些,这与作者在网上宣传有关。
将诗歌出版作为出版社重要板块,记者分析与曾凡华本人是位诗人有关。记者了解到,在编辑思路上,线装书局版的《中华红诗精选》(珍藏版)因将领袖诗、名人诗重新编排,已重印3次,每次都是5000册。这些适宜朗诵的诗歌,很适合单位举办文化活动使用。2013年线装书局出版的《长河文丛》(12本)、《国际汉语诗歌》和《中国当代名家散文诗词枕边书》系列等,涉及的作者有诗歌学会会员、商人、公务员、肢体不方便人士等。
对于今年的诗歌出版规划,曾凡华表示,想将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名家的诗重新出版,有些正在商谈版权。还有关于诗歌研究的图书,如谭五昌主编的《国际汉语诗歌》系列将继续出版。配合中国诗歌学会,每年计划出版10至20个会员的诗集。“总之,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将线装书局的诗歌图书出版形成规模,让更多的作者慢慢靠拢过来。让被冷落多年的诗歌图书出版再次红火起来。”
让诗歌特别是高雅的诗歌跳出小圈子,需要我们努力。就目前看,将诗歌做成大众读物,有资金、有资源储备才行。冯威作出如上结语。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