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文江:文明传承的隐喻
- 作者:鄢文江 更新时间:2014-01-29 04:25:3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07次
张炜的中篇小说《卖礼数的狍子》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一个乡村智者比喻成一只狍子。利用儿童的叙事视角,将一个略含悲剧色彩的现实故事表现了出来。
小说中,村民给“老狍子”送去粮食、肉食,而“老狍子”回赠给村民的,不仅仅是蘑菇、木耳等山珍,还有村民们以前根本没有的“礼数”——对于乡 村文明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小说将“礼数”的含义延伸到文明的高度,老狍子的行为,让一个野蛮的乡村,逐渐变得文明起来了。
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作家布置了两条线索,明的线索以“二转儿”打猎遇到的一件奇事开始,他在杂树林里遭遇狍子,最后却因为这只老狍子而变得懂 礼数了。这条线索具有传奇色彩,让人摸不透虚幻与真实。明线的故事吊起了阅读者胃口,让人觉得“二转儿”就是一个傻子,看到老狍子也不打。由“二转儿”与 “老狍子”交上了朋友起,村人渐渐明白,这个老狍子不是一只狍子,而是一个人。
另一条暗线以“我”奶奶断断续续口述一个关于“知己”的故事开始,将“老狍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示出来。一明一暗中,一个“老狍子”卖礼数的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村里最权威的“二锅腰”与“老狍子”比赛礼数的一段,这是一场伪礼数与真礼数的较量,也突出表现了伪礼数与真礼数的 差别。
“老狍子”的礼数在村里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他的影响下,村人一个个变得懂礼数了。“老狍子”的遭遇隐喻着文明被迫害的过程,那些自以为 文明的人在不自觉间变成了野蛮的狍子。但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迫害,“老狍子”照样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村人,使得乡村充满着文明祥和的气氛。整个乡村在老狍子 的影响下变得有礼貌、有品行,更加文明、高尚起来。
“老狍子”在村里的遭遇是一个暗喻,预示着阳光始终要驱散乌云,邪恶总是不能战胜正义。曾几何时,在中国大地上,如“我”爷爷那样与“老狍子” 成为知己的人都不能被人容忍,如果不是“老狍子”身上有功夫,可能早就没命了。“老狍子”却以德报怨,将自己懂得的礼数转化为正义的力量,逐渐驱赶了乌 云。这同时也是一种控诉,是文明向野蛮的控诉——“老狍子”最后留在乡村的火种是礼数的火种,更是知识、文明、礼貌的火种,。
小说到处都充满着隐喻。文章的结尾最具深意:“老狍子”带着几个小伙伴在海边看月亮,小伙伴问起关于“知己”的话题,并且看到了“老狍子”身上 累累的伤痕和满脸的泪水。接着,“老狍子”突然消失在月夜里,“起风了。一片片影子摇动不息。那片涟漪搅得更大了……”。“老狍子”满身的伤痕隐喻着文明 曾经被深深伤害,而“老狍子”的突然消失则隐喻着他已经将文明的火种传播给了孩子。从这个时刻开始,新的文明已经诞生,旧的文明则慢慢消逝。新的文明得益 于旧的文明,旧的文明又深深影响着新的文明。这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