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小钟师傅与我们的儿女同一年龄段,坐车认识的。常坐她们车队的这路车,但同车时并不多。去年12月28日,周六,数九寒天一九第七天,头晚预报气温-5度,温度高时才1度。周围其它地区多在-7-8度。这天是去年坐她车最近一次,这次同车行,让我们更多地接近了认识了一个司机师傅,同时认识了一个女儿,一个母亲。
我们没有怕冷,仍然到汇泉广场环形步行道走步如数。该回家时,见始发站那边已经有辆车停着,赶忙往能看见的第二站紧走。走了约有二十三十米吧,公交车赶上我们,车门打开停在我们侧面,妻子说了句:“是小钟——”,就赶紧上车。小钟是认识的司机师傅,她在这条车路上呵护腿有伤的我和陪护我走步的妻子二人已经多年。彼此听音就知道,看司机座位就认识,不在一辆车时,还注意对面车来,看是不是。
落座后,看见司机座后的报站屏上是10:40,想:一个小时到家,11:40、50呗。就我们和司机三个人,天冷而外,小钟象家人一样说起锻炼意见:上午天冷,不用出来走步;下午有太阳时再出来走——太冷老年人受不了,血管收缩……这些我们粗略知道,前几天还说过往后改为下午出来走,今天面对小钟师傅的一腔热情关照,我们还说什么呢?
坐在左窗下面,妻子则坐在右窗里面,和小钟拉起家常——小钟上班以外还要陪护生病在家的妈妈,“在俺妈那里一个月了”,老人家生病离不开女儿的照护,女儿小钟坚持上班开公交车,也放不下病久了的妈妈。这次在妈妈那里住一个月了,是因为“俺哥哥又上班去了”。妻子又问孩子情况,孩子在二中分校上高中,“住校,不上俺妈那儿去了”——原先她的女儿在照护姥姥方面紧学着妈妈——课余时间,全力以赴。“现在自己能学了,有时夜里学到一点。”“也愿意跟我说话了,我有时候都和她说——别说了,休息去,”我们插话:“孩子和你说话好,说说心里减轻压力……”“今年高考他们学校只有四个过本科线的,学校压力大,学生压力也大……”
我们理解小钟师傅的压力——孩子要高考,妈妈久病重。工作还要正常做,班不能耽误。车到一疗二疗,上车的人多起来,我们的家常话也就不说了。她手里的车,要开好开快,乘客安全要多招呼——“拐弯了,请扶好”“扶好,扶好”“坐好,扶好”常响在车厢。她还注意稳快行车,和乘客协调好。在站上上车人多时,她温言指导:“上来,先上来再打卡”。在二疗时有位中年女乘客问她“我到哪里换310路车?”小钟师傅的回答也是费了心的,她让在湛山寺站换乘,她说:这里人少,好换,下站老年大学人多,不好换。——我是熟悉老年大学车站人多情况的,对她的这一回答由衷地赞同。车要开快开好,回答乘客询问,还要设身处地思量思量再回答——女师傅想的更仔细些。
在跟乘客协调时候,她还把自己的思路明白地告知;告知内容有时是自己的一种行车安排。在老年大学站人上完开车时,她对自己催上的乘客说:咱赶上这个信号!车在上坡,赶到延安三路路口,能看见前面信号屏时间显示时是10秒,秒数在递减:9、8、7……——她的车赶上了这里的通过信号,实际上就赶出了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时间,是天天、趟趟、站站都在“赶”的呀。难得。
对那些投币打卡不清楚的,她也问个明白——上车几个青年,发生这样的问答——恁(你们,青岛话音)五个都打了?答曰:打了四个卡,投了一个币,总共五个人。
11:03,已经车到北站——延安路北站。20多分钟,她的车跑过来的。
11:19她的车跑到四方站,赶上一个前行的206路车。但她没有超车。在宣化路站才超了车。她问车内乘客:有下车的没有?没有就不停了。在瑞安南路车站站上没有人等车她又问了开了。到金沙路,又问了,没有下车的,但是站上有两位女乘客,车就停下把人拉上。——这段人少,小钟师傅又有话了:“恁(您)弟弟走了?住了几个月?”“六个月。”“明年还来不?”“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在天津。”车在下坡路上,快着,前面没有车,快速开上大沙路(潜艇学院),这里有保利百合花园小区,乘客多些。11:30到紫荆苑站,提前至少10分钟。紫荆苑站上人多,小钟师傅如实提醒:“后面有个大车,有座位,一分钟就过来。”——她指的是那辆超过的车。
她还说到“现在单位管饭。早班管午饭,中班管晚饭——下了中班去吃。”她今天早班要赶回汇泉天泰体育场自己车队去吃午饭,路上顺利该不会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