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赵林:蜜泉湖探秘
    赵林:蜜泉湖探秘
    • 作者:赵林 更新时间:2014-01-13 05:04:5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49
     

     
           探寻蜜泉湖,需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径小路,几经颠簸盘旋,才得以走进这个远离尘嚣的湖。蜜泉湖坐落在长江之边、嘉鱼县城西南六公里,官桥、高铁、鱼岳三镇之间,为县境内最大湖泊。幽静的蜜泉湖,山清水秀。东、南、西三面均系山丘环绕,北为江流淤积平原。湖周沿岸,有许许多多个半岛与湖汊,草木茂密,葱葱郁郁。身处蜜泉湖,大有恍若隔世之感。
           古时蜜泉湖属长江河道,南来北往商贾及宦官舟楫不断。自宋代以后,长江北移,修筑江堤,江堤以内的低洼河道形成了内湖。蜜泉湖就是其中一个湖,因湖畔有太平寺,取名为太平湖。湖畔渔民中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北宋绍圣年间,有一年夏天干旱,太平湖干涸到底。一个夜晚,湖上忽传鼓乐声,只见一个火球落入湖中,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环。人们扛了锄头就去挖,一下子挖出了一座一人来高的大钟。钟上雕着八个大龙头,还有奇文怪画。再用锄头对着大钟撞一下,“嗡”的一声,清凉的泉水从八个龙口里同时喷了出来。再敲一下,干裂的太平湖上一下子冒出八眼甘泉。天亮,干裂的太平湖已是满湖泉水了。此后,八眼甘泉,水流不息,清甜如滋。人们为了后世不忘这口大钟和八眼甘泉曾造福于民,将太平湖颂称为蜜泉湖。
           百姓的确从太平湖中挖得一钟。从北宋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楚钟铭跋》可见:“右楚钟铭,获于鄂州嘉鱼县以南,字画奇怪,友人王寿卿得其墨本见遗”;又《李清照集·年谱》载:“楚公钟在鄂州嘉鱼县出土,王寿卿以墨本遗明诚”。那古钟即鎛钟,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形制如编钟,属西周时期楚国的青铜器,与随州出土的编钟属同一系列,可与之媲美。因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公,故为楚公鎛钟。
           可惜,如此黄钟大吕,当时县令为了升官发财,将这一造福于民的宝物抢得来,打算送给朝廷官员,结果没有送成,只好闲置于武昌府库中。时值武昌知府已解职,其他人不仅不识此物,反而却视为不祥之物,视若废铁投入兵器炉中毁掉了。
           悲哉镈钟,命运多舛的镈钟!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正值从处州贬至郴州,经武昌府,得知此事,痛惜不已。记其事,哀其举,感于此事,写下了著名的幽愤之作《吊镈钟文》。镈钟长期被埋没,出土后却又被无知的县佐毁弃。他发出感慨:“呜呼!物之不幸有如是邪”。    
           钟亦如此,世事何尝不是如此?“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原来总不以为然,如此不能不信了。蜜泉湖,一个如诗如画的湖,竟然埋葬着如此凄美的故事。徜徉在蜜泉湖,不免让人生出一种失落而苍凉的心境。
           好在,鎛钟虽然无存,但它却让百姓世代称颂。沧海沉浮,宦官无数,但能为人称道者有几?而蜜泉湖只有一个,却永驻百姓心中!鎛钟无存,但蜜泉湖的八眼甘泉照样造福着一方人民。蜜泉湖的水,还是那么甘甜。  



    -------------------------------------------------------------------------------------------------------
      赵林,笔名:也夫、赵也夫。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散文家》《文学月刊》《西部作家》《西南作家文学》《中华作家》《作家选刊》《湖北画报》《九头鸟》《江苏都市报》《徐州都市报》《咸宁日报》《中华时报》《江汉时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國文學网等等。作品录入《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中国当代改革者风采录·中华之子》。著有杂文集《神秘的谏客》(已出版)、散文集《江南鱼乡行》(待出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