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杨智俊:穿梭于记忆中的乡村
    杨智俊:穿梭于记忆中的乡村
    • 作者:杨智俊 更新时间:2014-01-10 05:01:1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22

     

            像大多数生活在城里的人一样,我老家也在乡村,我出生在那里,并且一直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因此对乡村的事情比较熟悉。与二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乡村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看得到的各种情况,农民的房子更漂亮更美观了,路修得更直更宽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也包括那些看不到的部分,如人际关系正在变得疏远、纯朴自然的景观逐渐消失等。其实,我也只是偶尔才回老家一两次,因为我的父母兄弟还在那里生活。乡村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具有家园的涵义。虽然我在老家还分有地,但我不需要靠那块土地活下去了。事实上有很多农民都不再需要了。他们到大城市去打工,养家糊口已不成问题,但他们在那里的繁华世界飘泊,却无从落脚,所以最后还是得回到乡村来,依附于他们的土地。土地就是这么一种东西。

     


    土地


            土地曾经是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将分到的每一分土地都看得十分宝贵。我清楚地记得,每年耕地时地邻都要向我们这边滚一边,父母对此十分忿恨。因为农民要靠土地养活一家老小,滚一边就会少种一垄,降低产量不说,荒旱年一家口粮都成问题。父母曾向我们讲过在饥荒年代饿死人的事。不过,那对我们来说已是一个故事了,对于饥饿我们都没有切身的体验。因为我小时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种地有了积极性,产量提高了,吃饱饭已不成问题,就是日子过得紧巴些。九十年代后,大量的农民开始去大中城市打工,一年也能赚不少钱,收入比种地强得多。种地变成了他们的副业。耕种土地,仅仅是为获得一年的口粮。因为分给每个家庭的责任田都很少,他们种的那点粮食除了口粮没有什么富余,卖不了多少钱。他们已经习惯通过打工来增加收入。如此一来,农民对土地看得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不过,在我们这里,土地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用来种地,当然,也有相当的部分用于建设工厂和住宅。

     


    工厂


            小时候老家附近几乎没有工厂,仅有一个砖厂,一个很小的鸡毛厂。我们上课时,有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类似羽毛烧焦的那种气味,非常难闻。气味当然来自鸡毛厂。最近十多年来,建设工厂占用了不少的耕地。原来那些丘陵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昔日的果园已经消失,之前那条蜿蜒的老路已不易识别。沟沟壑壑被推土机填平,轰轰烈烈的工厂建设开始了。工厂大都是煤化工企业。工厂建成后,里面楼房烟囱林立,晚上一片灯火辉煌,俨然是城市模样。村子有很多人进厂工作了,骑着电动车或是摩托车来往于路上。每月大概赚两三千元。当然污染也是有的,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变化,一些地名已经消失,如老坟东、老龙腰等。因为那些地已不属于村里。现在村民已很少谈及那里了。一道高高的围墙将工厂与乡村隔绝起来。工业文明就这么来了,势不可当。你除了接受它,别无他法。

     


    学校

     

            随着近些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我上学时的老学校已不复存在了。当然,那块地还在,只是已面目全非。它占据着村子的中心位置,黄金地段。我在那里读书、识字、计算、游戏,度过了整整七年时光,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少年。多少次梦中回到那里,它依然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一排排老旧的平房,灰土飞扬的操场,黄泥巴垛成的围墙,简陋的厕所,圆形的花坛,高耸的旗杆,还有一个不大的菜园,童年的乐趣或是无聊就在那里排遣。现在,那些平房都已经拆除了。围墙也大半坍塌,只剩下一座危楼孤独地留守在那里,似乎还想维持着一些过去的记记。在丧失了学校的功能后,那个地方曾一度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院子也改造为戏台,过会时就在那里唱大戏。当年那些和我一起在那里上学嬉戏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男的娶妻生子,女的都不知嫁到了哪里。我曾带我的孩子去那里,并告诉他,那是我小时候的学校,我们曾在哪些教室上课,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我的孩子已很难认同那里曾经是一所学校。我们的孩子们不需要在那里上学了。大部分的孩子去邻村上学。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去私立学校,或是更远的县城上学。站在那座充满了回忆的昔日学校的旧址,看到荒草遍布,衰草斜阳,犹如遗址一般的废墟,让人充满了不真实的荒诞感和时移物迁的破灭感。

     


    老人


            我所认识很多老人都已经去世,他们带走了这个村庄过往的历史和故事。如今那些故事已没有人能讲述。关于老槐树,关于移民,关于兵祸,关于灾荒。村庄丧失了它的记忆,成了一个丢失回忆的老人。我的祖父祖母大概在1993年前后相继过世,距今已有二十年。他们大概都活了不到六十岁。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模样已是十分老迈。那时我年龄还小,他们从没有跟我讲起过去的事情。现在我的父母也已到了这个年龄,所幸身体还算硬朗,他们对我讲起的,都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发生的事情,那些我从电视、报纸、小说里多少能够了解一些。现在,村里晃动的面孔大都是年轻而陌生的。我与他们几乎无话可说。我越来越觉得,我与乡村的联系正被一把无形的刀一点点地割断。熟悉的人物、风景都在消失不见。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陌生事物、工厂、机器正在填充着它。它已变得跟我们记忆的乡村截然不同。




    住宅 


            当年地主富户们所居住的青砖瓦房现在多已荒废,那些雕花门楼在年复一年的风雨侵蚀中逐渐剥离损毁,院子里长满了荒草。我的曾祖父一辈居住的是黄泥筑成的房屋,以石为基,墙角及四周以青砖为框架,墙身则是用掺和了麦秸杆的黄泥一层一层夯筑而成。上面架上檩椽,铺上黄泥白泥为顶。门窗都很小,还要糊上白色窗纸。住在这样的房里倒是冬暖夏凉,可是就是逼仄阴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父亲一辈的人都已经住上砖房了,而且每隔十多年,就要翻盖一次,房子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好。是的,现在乡村的住宅越来越漂亮了,但还是缺少统一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仍然是个大村子。
    总的来说,现在的乡村正在失去一种朴实而自然的东西。乡邻关系变得疏远,因为每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上班啊打工啊之类。特别是当你看到弯曲的河道整修一新——当然这是好事——可是一律水泥浇筑的河岸又让人怅然若失。小时候这里曾发生过多少趣事呀:潜水、摸鱼、嬉戏……可是现在这里还有什么呢?生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们所熟悉的乡村一定还会有更大的改变,二十年后,一定又是个崭新的模样。未来的一切现在还很难想象。我只希望,乡村会保留一点那种纯朴和自然的东西,给人的心灵营造一个温情和柔软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