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解永光:文同诗里的四川风景
    解永光:文同诗里的四川风景
    • 作者:解永光 更新时间:2013-12-31 06:30:1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68

     

        把文同诗里写的景归为四川风景,不知对不对?这次休假,是在文同的家乡盐亭,所见风景,多有诗里所写。不知不觉就把文同诗和眼下景,联系在一起,读读诗,看看景,平常的休假生活也变成饶有诗意。手头《宋诗百一钞》里有文同诗多篇,读读看。
         《村居》(五古):日影满松窗  云开雨初止  晴林梨枣熟  晓巷儿童喜  牛羊深涧下  凫雁寒塘里  田父酒新成  瓶罂馈邻里     

        《村居》写的雨后村景,从梨枣熟知道此诗写秋景,川中梨枣在入秋以后(农历七月以后)渐渐成熟待收。日影照满松窗——松窗,是说窗外有松柏,影落窗上。多树木,多松柏,是一种风景,现在看到山野多种松柏,少有裸露土石荒山。四川地方秋冬多阴雨天,诗中雨云散开雨水停了,雨后出太阳,还是很令人喜欢。一层喜。晴林,晴林造语新鲜。梨枣熟,白话直说,这是二层喜——村巷里儿童的欢声笑语似乎可闻。雨后牛羊在涧下觅食游玩,凫雁,凫,野鸭。野鸭鸿雁这些水鸟也在水塘里浮水觅食。凫雁这些候鸟提醒节令,塘谓之寒塘,也是节令的衬托,说又一层喜意,三层了,喜的主体却是牛羊候鸟。环境是充满喜意的环境,村民邻里之间,也是充满喜意的——四层了,不说田父(种地老伯)的劳苦收成等等,只举其一端——自酿酒熟了,分在瓶瓶罐罐里,送给村邻品尝。这样的民俗风情,好像是延续下来了,仅酒之自酿一端逐渐少见。村居诗平普踏实,风景而外,感觉些民生风俗民生情绪。

        再读文同的 《蓼屿》:孤屿红蓼深  清波照寒影  时有双鹭鸶  飞来作佳景
      这首五言四句,蓼,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花白色或浅红色,种类很多。水边有土处即可生长得繁荣,红蓼说了颜色,深是说长得繁茂,厚,密。清波写水平如镜,可照影,寒影,有季节提示,又说了蓼影的高长挺立。孤,深,寒,写出环境清静;这清静,有禽来打破——这时、当时有一对鹭鸶恰好飞进,鹭鸶飞来就是佳景,这种佳景现在依然常见,无需去动物园。鹭鸶飞进构成佳景,一句使全篇成为一张鸟景特写,——在此借摄影术语一用,以突出诗中鹭鸶飞进所带来之生机喜气。

        律诗有《凝云榭晚兴》(五律):晚策倚危榭  群峰天际横  云阴下斜谷  雨势落褒城  远渡孤烟起  前村夕照明  遥怀寄新月  又见一稜生
        文同村居有早起有晚兴,当时文人,少不了聚会饮酒赏景赋诗。晚兴,兴字是指作诗之兴,还是去倚危榭的游赏之兴?晚策,策,马鞭,危榭,高榭,此榭或就在县城周边。盐亭周围多高山,群峰天际横的景象登县里的“五指山”可随意看到。云阴下斜谷,下字,动词,落下;或为使动用法,云阴使斜谷显得更深了。褒,褒字书面语说衣服肥大,这里说雨势使城显得扩张许多。阴天,斜谷自然环境,下字使斜谷显得更深;而急雨又把所覆盖的城给予褒护,褒字本就含有夸奖肯定等正面意义。孤烟起,渡口停了,开始晚炊;夕照明,村人回家夜灯点着了。云阴、雨势两句重要,写出主要场景——在危榭所见,一种平和宁静的蜀中风景。而诗的颈联尾联都是明白如话,稜指新生月。

        文同的诗多是五言,绝句《蓼屿》而外,《宋诗百一钞》里还选了另外三首,《露香亭》——宿露濛晓花  婀娜清香发  随风入怀袖  累日不消歇    这三首都同“蓼屿”一样,诗题就是景点,读诗就入景域。一二句说出因果,三四句说花香对人的亲近,说出亭得名由来。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上午,我写毛笔字抄了这首诗,贴在住所壁上;时近5·12,我写有关《震边苗苗》的短文时还引用了诗句。
      再一首是《望云楼》——巴山楼之东  秦岭楼之北  楼上捲簾时  满楼云一色
        “望云楼”不知是否有名楼臺,绝句写出了楼的地理位置,后两句是扣题的句子。
        还有一首《溪光亭》,该也是写家乡村居或盐亭附近风景的——横湖决馀波  號號(加三点水)泻寒溜  日影上高林  清光动牕牖——动,游动在窗上,牕牖,窗户的书面语。决,冲开,馀波,前一动作余留的场景——决未停止,有余波號號(加三点水);声响是因寒流在泻,因为是余波,是寒溜,溜较流小。蜀中秋冬多阴湿天气,有日影出现也是欢欣的,不只照上高林,且拂动诗人的窗户了。
       
        查阅《中国绘画史》知道文同的绘画成就很突出,文同出身于“儒服不仕”的家庭。于仁宗皇祐元年登进士第,初任邛州(四川邛崃县)“军事判官”,又调大邑政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京师奉命去湖州(浙江吴兴)任太守,赴任途中病卒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而他的墨竹,却有着“湖州派”之称。顶着湖州派画竹一派的先行者名声,证明其画竹技法高超影响深广,后来人就以他的官位“湖州(太守)”来称许未到任画家的艺术功力。
        县里的一本讲本县文史知识的“中小学生辅助读物”里介绍文同——“为官清正廉明,兴利除害,倡办文教,深受百姓爱戴。文同多才多艺,苏轼称他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他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开创了写意墨竹之先河。”书里页16有文同丝绢墨竹一幅,似为风竹特写,然其构图的舒紧有度,是相机拍摄不到的;900多年后,仍枝叶挺伸,极为生动。

        引了两段文字,介绍文同画技高超,用笔用墨有创新。文同的诗歌,其扑捉地方风貌江山丽容的诗句文笔,该亦有自己的眼光、风韵、节拍。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