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当代作家评论》、常熟理工学院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联合主办的“江苏作家长篇小说学术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范小青,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许霆、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丁晓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沈阳、辽宁、苏州的30多位评论家、作家就江苏作家长篇小说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讨。
长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准,是文学存在的一种重要标尺。江苏文学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不俗的实绩为文坛所瞩目,其更为多元、开放的文体与风格,使江苏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省作协汪政着重从总体上介绍了江苏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并进行了点评。他说,在江苏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新历史小说、文化反思小说、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以及现在的底层写作都产生了很多作品,除了早已声名远播的重要作家外,一些基层的作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新世纪以来类型小说,如成长小说、青春小说、玄幻小说等也产生了值得关注的作家与作品,网络长篇的生产更不方兴未艾。除了这种整体化的观照外,与会者更多地就江苏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代表作家的创作以及一些重要作品进行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既多正面的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并且由江苏长篇小说的分析,对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创作理念与价值元素等进行了探究。
参加讨论会的有学者、评论家,也有小说家,身份不同,话语立场和关注点也就各有侧重。评论家们比较关注具体文本的解读,并进行深入的探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人民大学博士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梁鸿等以江苏作家的长篇小说为剖析对象,就当代小说的“经典”问题、女性写作问题、当代小说的叙事的社会性维度和历史性维度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复旦大学博士金理,从长篇小说的骨骼因素之一的知性因素导入,强调了地方感、与“现代”意识的重要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言宏对江苏作家文革题材的作品为例,对文革写作叙事进行了某种超越性的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贺圣遂立足出版社,探讨研究作家作品的标准差异性问题、作家研究中的局限性问题、中西文学的平行影响问题。大家对江苏长篇小说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光东在江苏作家的文革叙事中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认为江苏作家试图“内在的把握那个时期下层的人与文革的关系”“非常重视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复旦大学栾梅健综合考察江南文化历史,从统计与对比的角度就江南士风、江苏人文历史对江苏文学的影响作了分析。评论家们还就“江苏文学”的内涵进行了讨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对“江苏文学”整体概念做了某种评说,并提出南北作家的差异性话题。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也从江苏文学“南北之分”的地域色彩谈起,并且特别强调作家对所描叙的客体世界必须具有自我的价值立场,在形而下而形而上的融合上达成高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从外省人的视角摄入,从本土意识与文体感说起,充分认可“江苏作家群”的创作。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王彬彬教授则对“江苏作家”的提法表示质疑,他认为不应以行政区域来对作家进行归类,认为有关作家群的宏观研究虽有道理,但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与掩盖了作家的个体性、独创性。
评论家也指出江苏长篇小说创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参与人类进程的史诗性大作品还未有出现,新都市写作还有待于深化。
林建法、范培松、傅光明、张永、初清华、任茹文等也在研讨会上发了言。
与会的作家从自身经验出发,与江苏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以有趣的“对话”。周大新以具体文本为范例,探讨“人的一种处境:即人在被限制中生活”。潘向黎从文学中的女性身份出发,着眼于女性成长母题,指出了女性成长小说某种意义上是现实的困境而非文学的困境的事实。宁波作家艾伟,着重谈论了长篇小说需要的最基本的价值元素,即人物、情感、很强的命运感,并以经典作品为例,探讨了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之于文学的意义,主张文学需要张扬正面价值。阎连科也谈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对江苏长篇小说创作的印象。与会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相信,在日益优化的江苏文学生态环境中,经过江苏作家的努力,江苏长篇小说的创作必将跃上新的台阶。
研讨会期间,范小青、周大新、阎连科、潘向黎和艾伟等还参加了常熟理工学院组织的“著名作家和学生面对面”的活动, 500多名学生和作家一起就“新世纪语境中的文学价值”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
(周红莉)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