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虎成:沧浪文江
- 作者:姜虎成 更新时间:2013-12-24 03:25:1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67次
[导读]读青年评论家胡文江评论专著《沧浪》有感
司马迁 《史记》中 《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 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我为什么要引用这首古老的“沧浪歌”?其意在于我评论的对象具有“沧浪”的气质和胸怀。1978年出生的接近中年的小伙子,“磨砺”出与他同龄人不可能做到的,不愿意做到的,又做不好的事情:政工评论(包括新闻和时政)。都知道这活儿,是个出了力,有时又不讨好的苦差事。而这个苦差事,任何媒体,又不可缺少,而且还要加强。
我曾说过:一个成熟的媒体,它一定有一个鲜明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就是一个媒体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由谁来扛?又如何让这面“旗帜”“飘扬”起来?答案肯定是评论员。一个评论员,就相当于一个媒体的喉舌和耳睛。是“喉舌和耳睛”,除了要会观察,还有学习怎样配合政治风向说话。说话,还有说到实处,还有说到恰如其分。
胡文江的这本专著,是站在其单位党委的口径上说话。俗话说:小社会,大世界。虽然这个“口径”,有点儿小,但是把这本书放在全国的地方院校办校思想背景上而言,又不算小。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其所在单位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呐喊助威”的文章,一部分是针对社会现象进行“针锋相对”的文章。
“呐喊助威”的文章:由五个篇章组成①科教兴国;②高校党建;③校风建设;④学生思政;⑤办学治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上述的几个小标题,很容易把读者带进“官样的文章”的误会中。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依然是排在笫一位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要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打交道。
而对于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年龄不太“对衬”的胡文江而言,显得“如鱼得水”。21世纪初地方高校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在他的文章中“条条是道”,“句句有理”。有的文章的标题,既是论点,又是结论;既是表扬,又是批评;既是建议,又是监督。
《“多样化人才观”是育人思想的大解放》;《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科学化的现代学术制度是当务之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就是力量》;《大学生不应该轻言生死》;《总理为教材“挑错”,哪些人应该红脸》;《买凶伤人折射了高级人才的“道德短板”》;《校园血案治本之道:重拾“和”的智慧》;《地方高校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免费师范生政策当惠及地方院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军训是高校德肓的重要环节》。
在其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呐喊助威”的整整100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年轻的评论家扎实而又务实的文风,睿智而通达的胸怀。作为该校理论战线上的“旗手”,以不辱教育之使命,以不辱教育之人本,以不辱教育之未来,以不辱教育之远见,为中国的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和目的,提供了具有时代现实意义的蓝本和视野:在宏观上,可资中国的地方高校办学的思路。在微观上,可资中国的地方高校办学的细节。
另一部分是针对社会现象进行“针锋相对”的文章。这部分,由29篇文章构成。与上部分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貌。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理性分析,进一步地延伸和加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之怪现象和怪问题,都与学校的基础教育有关。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真是做到了惠国家,惠社会,惠大众,惠百姓,那么,中国在教育上的面对社会的缺失,就会大大地减少和削弱。《沧浪》一书,虽然不算是一本学术意义上的专著,也不算是一本纯评论意义上的专著,但是,它提出的带有普遍性和个见性的建议和观点,是值得中国各地方院校借鉴和读者学习的。世界上没有写得十全十美的书,只要你实心实意的为读者着想,读者就会实心实意地为你着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