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几天前有人请莫言荐书,莫言无奈地坦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因为这与人们“写作者必是饱读诗书之人”的印象相去甚远。然而,作家之中不读书之风日盛,不少人并不为耻,反以“不读书尚能写作”为荣。这种风气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忧虑。(12月5日《西安日报》)
说实话,这个年头,不仅有些作家不读书,就连很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不读书,无论是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也罢,还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作为从事母语教育的专业人士读书的风气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经常出差作报告,做经验介绍的作家们。因此,说到作家们不读书,也不奇怪。
但是,话又说回来,从事母语教育的老师们不读书,可能有着职业厌倦的情绪。试想老师们每天三点一线的,成天和书本和学生打交道,能不对书厌倦吗?除了老师们的职业厌倦以外,另外也与老师们大多数已经习惯上了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思进取有关。故老师们大多围绕一本书教来教去,除了写论文东拼西凑以外,平时里有几个好读书的?我是接触了好多老师,无论是大学的,还是中小学的,都已经庸俗化了。这与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相比相差太远。是啊,作为一个从事母语教育的老师们,怎么能不读书呢?简直让人费解。
然而,现在连莫言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读书。其实,不光是莫言,还有很多的作家也不读书。作家们是吃文字饭的,尤其是有了名气的,更要做很多报告,做很多讲座。试问:如果作家不读书,是否能通过阅读文章来砥砺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尤其有些泥腿子出身的作家理论素养是不高的,知识面也很是狭窄)补充新鲜血液来为听众做出一场精彩生动的耐人寻问的讲座来。在作家们不读书的情况下,要做出这样让听众喝彩的,又不耽误听众宝贵时间的(注意,这里大多数听众都是惜时如金的高中生或大学生)讲座来,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作家也是人,不是神。作家一味地吃老本,也会吃光的。吃的到处作报告都是那样的陈词滥调,到最后,让听众倒了胃口,不仅耽误了学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严重地影响了作家们在学子们心中树立起来的可贵形象。因此,对于作家不读书,不光做不出一场令人喝彩的报告,严重地讲,作家不读书,还会使自己的思想倒退,理论素养缺乏,视野狭窄,长此下去,作家们也会落得个江郎才尽的悲剧,更何况作家们还想着超越自己,不重复自己作品的理想呢?如果不读书,这样的理想显然也是空谈。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曾经跟着学生听了几场报告,感觉那实在是浪费学生们宝贵的时间。因为关键的是报告实在缺乏饱满的内容,没有达到听众们想达到的愿望。
从这一点上讲,即使你作家的名气再大,成就再高,但是也不能吃老本。如果一味地吃老本,又不断地参加这个学术交流会,又做那个文学讲堂报告。恐怕时间一久,自己都感觉到自己油嘴滑舌的,糊弄听众。如果以为这样下去,不仅是砸的自己的牌子,也倒得是文化口味。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该怎么做,还不是要作家们率先垂范,要全体老师们率先垂范,这样我们母语的魅力才会发扬光大。如果作家们,老师们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言教,但没有身教,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你说的话呢?现在学生们让我们推荐读书,我们怎么能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真不知这样的言论会对学生有多大的负面作用,不读书何以又能拿自己文化人的形象去影响别人呢?
人的确都会有惰性的,不光是普通的老师们,就是名位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在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以后,不思进取等惰性因素就会自然而然地滋生。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还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老师们,作家们这些经常与文字与文化传承直接打交道的人来说,却是不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自身的形象本身就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出现在后学们面前的,既然作为让他们仰慕的师长们都不读书,那么又怎么让那些本来也不爱读书的学生们热爱读书呢?既然如此这样,实现母语复兴的梦又如何能够实现呢?须知,语文考试的分值在2016年有望达到180分,国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还不是因为目前母语教育产生危机,与英语教学相比,是本末颠倒。现在幸好恢复过来,但是恢复过来,不仅仅看作是语文分数提高了30分,而是要看到这是深化了对语文教学的期待,更多地考量了对语文的现代当名著的阅读,还有传统文化的阅读,以及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等因素。这些因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好好地读好母语,用好母语,让我们的母语发扬光大,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