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梁平:坚硬的伤痛与绕指的柔
    梁平:坚硬的伤痛与绕指的柔
    • 作者:梁平 更新时间:2013-12-02 03:03:1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21

     

      李小华是不事喧哗、默默写作的普普通通的一位诗人。《李小华诗选》分为爱情、乡情、沉思、校园四个部分,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在这些简单的命题里,深刻、清晰地记录了一个漂泊他乡的诗人的生命情景,折射的是在一个转型社会里,人的情感与命运、梦想与现实遭遇的撕扯。诗人的努力与挣扎、守护与改变、悲欢与离合都成为诗,成为绕指的柔。在生活的坚硬和创伤里,李小华以泥土的柔软、水的柔软和心的柔软去一一化解疼痛。“在寂静的夜晚/我的思想 只想/在你清凉的眼睛里避暑”(《在你清凉的眼睛里避暑》)。这是一种人生观,平静与淡然。它可能没有轰轰烈烈,它也不需要轰轰烈烈,即使一点点慰藉,就可以换来一个人可圈可点的真实的人生。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曾经有无数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动流泪。但在今天再谈爱情是多么奢侈,同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爱,竟是那么脆弱、那么无助、那么肤浅,常常会在一些外在的力量面前一碰即碎、落荒而逃,只留下一地鸡毛。而事实是,爱,从来都不会忘记。即使天各一方,即使劳燕分飞,即使永远都只保持一种守望。不管价值观如何改变,有男女就一定有爱,真的爱都深埋在心里,伤在心里。爱的本质是痛,可以痛不欲生。就像李小华一样:“在你面前 担心/是个禁忌的词语/我佯装无知/从不过问你的来去//你的微笑/是一种上好的诱饵/我是那尾抢食的鱼儿/助长你的魅力//我不能告诉你/你极致夸张的快乐/在你离去之后/成为我的苏醒//漫无边际的行走/两行清泪出卖了我/你是谁的谁 我是谁的谁/是不是你从来/就没给我担心的权利”(《权利》)。

      其实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深切的痛,但这种痛却在诗人的文字里转换得如此轻描淡写。而内心则是近乎于顽固的执著与坚持,“我等待/在寂寞的长街/三月的枝头/将你再一次守候”。李小华诗里频繁出现诸如此类的“等待”,我们其实不需要去了解她等待的结果,重要的是,因为她的等待,让爱情变得那么生动,那么缠绵悱恻,那么不言放弃、不可替代,让我们对于爱多了一分敬畏。

      生命的历程各有不同,幸与不幸也各有不同,而故乡和亲人才是自己最久远的慰藉和最坚硬的力量。离乡十多年的李小华,在异乡每遇挫折和打击,都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她的所有的梦都与乡村有关,水田、山地、村庄、农具和耕牛都可以成为她的慰藉,“我的双眼开始湿润/心底的坚硬变得柔软/回望处 爸爸以及所有的先辈/在黑土地里隐身”。正是这故乡土地上一切与她生命息息相关的气息,带给她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让她的一切伤痛都融化在泥土的柔软里。也许,只有远离才知道它的亲近,才知道自己根的所在,自己原动力的所在。这是一种隐秘的力量,大多数人都在感受,但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文字。

      在柔软泥土的力量与现实悲痛的碰撞之下,李小华懂得了对社会的反思。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细腻、微妙地抒写自己异乡的生活,关注底层人群的命运,关注一种非自然的生存法则,并以此为基点不动声色地揭示疼痛:“菜市场人头攒动/我想买豆芽不知在哪里/青菜减价/一元一斤/一个老妇人/弯腰挑拣发黏的菜皮/再挑拣有了霉点的发菜/打称//一斤七/一块七//能不能再少点儿/看我帮你买了这么一大堆/少两毛//不行 本来就没赚/你还要我亏/卖菜的女孩面无表情//妇人尴尬的站立/看女孩很麻利的请菜归位”(《归位》)。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让你绝对不会再去判断这首诗的技巧,不会去寻找它的意象、它的修辞,那些所有关于诗的外衣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不可靠、那么的不真实、那么的苍白。老实说,我也买菜,可以肯定,我也曾见到过类似的场景,但是即使当时会有那么一点恻隐,也只是一闪而过。我惊叹李小华的眼睛和情感的聚焦点,她一定难受了、一定心酸了、一定流泪了,但她却能够把这种见惯不惊的细节,以冷静、简洁和直白的文字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我相信,当读者读到这首诗,足以在心里掀起汹涌的波涛。

      难能可贵的是,李小华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在底层的人的关注,首先是从情感上把自己融入了这个群体,并且她不是一味地在述说着苦痛,而是咬紧牙关以自己练就出来的坚硬,在这个群体里发出铿锵的声音:“只要活着/什么生硬的日子/我都得挺过”。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个诗人的担当,勇于在生活的苦难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从总体看李小华的诗,虽然还显得有些年轻和稚嫩,但是她的写作路径和姿态是值得肯定的,让很多已经成熟的诗人所不及。中国新诗走到今天,一个突出的诟病就是远离了人间烟火,远离了生活的本质。诗歌创作里的两个极端:一个装神弄鬼,把诗写得没有人能够读懂;一个无难度写作,什么样的口水都可以入诗。这对于中国诗歌无疑是一种伤害。李小华还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的诗歌路子更正、更纯粹。要知道,能够最后检验一个诗人的不是他头上的光环,而是他有没有给人们留下记忆的诗歌。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