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村上春树的闲雅与淡定
- 作者:陈华文 更新时间:2013-11-18 04:30:1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47次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放缓生活的节奏,慢慢地、安静地在人海里行走,才能真正体悟人情冷暖,深刻地感受世间万物的微妙。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去年败给了中国作家莫言,今年却败给了加拿大年过八旬、居住在乡村的作家爱丽丝·门罗,这确实有些让人大跌眼镜,莫言就不说了,而爱丽丝·门罗,不仅中国人闻所未闻,就是欧美文学界,也鲜有人知道。诺奖尽管不是作家努力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个奖项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人气实在太旺,不论你的文学成就有多高,在这个奖项面前,岂有不动心的呢?只不过有的人欲望强烈,有的人则看得淡远、一副很超脱的样子。村上春树无疑属于后者。
村上春树的随笔集《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中文版最近出版后,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村上春树。如果说长篇小说是衡量作家文学成就的标尺,那么散文随笔之类的小品文字,则是解密作家生活心灵世界的密匙。村上春树创作长篇小说多部,但是他对随笔文写作也兴致盎然。本书中的所有文章,是他1982年—1986年的四年间,在日本《运动画刊》杂志专栏上陆续发表的短文。他承认,自己是不喜欢写专栏文的,也不喜欢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文章。四年并不算短,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坚持为一家杂志写专栏呢?
村上春树毕竟是一个以写作为业的人,作家只有不停地写作,不断地练笔,文字技巧和思想认识才能逐步提升,对于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然而,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有点喜欢占“小便宜”。当时,《运动画刊》每月都给他送一些美国著名的期刊,这些杂志有《君子》、《纽约客》、《生活》、《人物》、《纽约》、《滚石》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互联网,阅读海外期刊是人们的奢望,能经常读这些美国刊物,爱读书的他特别兴奋。当然,《运动画刊》杂志也提出了小小要求:希望他读完这些美国杂志后,对有兴趣的内容写一点介绍或者评论的文字,并且文章发表后还有稿费。这样的美差与诱惑,他欣然应允。四年下来,他发表了80余篇散文随笔,这些文章当中,有介绍流行音乐的、有品味美国新书的、有谈论迪斯尼动画的、有探讨疾病健康的、有点评电影明星的等等。总之,这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域极广。写这些文章,为他创作长篇小说带来了灵感。
村上春树所写的这些文章,篇幅尽管短小,但是读起来好玩、有味。国内的一些作家,开口就是思想,闭口就是哲理,板着一副学问家的面孔,这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村上春树对所谓的思想和哲理,从来都不挂在嘴巴边上,而是用感性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论,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见解。短文不代表肤浅,也不意味着苍白,他写得格外认真,几乎到了“炼”字的程度。其实读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就可以看出他对词句的较劲,然而又不显山露水,这无疑是一种创作功底。
另外,阅读《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不难发现村上春树又是一个喜欢闲雅、享受生活的作家。书名中的碎片,其实是琐碎的、零星的、经过选择性的回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总是充满着似水的温情。阅读中不难发现,他对文字的高标准和对生活的自由自在,构成了他多重的人生画像。也许,这些和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在未涉专业创作前,早年他和妻子经营一家餐馆,晚上打烊之后,就趴在餐桌上快乐的“码字”,显然,他是享受写作过程的。这里不得不说,放缓生活的节奏,慢慢地、安静地在人海里行走,才能真正体悟人情冷暖,深刻地感受世间万物的微妙。村上春树的闲是闲情,雅是雅致,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写作,才能真正妙笔生花。他为了享受生活,把长跑作为心情放松的一种方式,这种闲雅就很难得了。事实上,他就是一名优秀的马拉松选手,大约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些世界级的马拉松比赛中,常常可以见到他奔跑的身影。
1980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怀念往事总是令人唏嘘不已,同时顿觉光阴的飞梭。这个时期是村上春树写作生涯不断攀升的时期,写作在他的眼里,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好比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这个年代,同时是中国优秀作家整体爆发的时期,莫言和他在同时期登上了文坛。村上春树尽管至今还没有获得诺奖,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的优秀。也许因为他对诺奖的淡定、对名利的坦然,正是他走向卓越的精神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