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金:“知足”与“无求”
- 作者:薛宏金 更新时间:2013-10-22 03:05: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06次
清代学者陈伯崖有一幅自勉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上联言事宜“知足”,下联言人贵“无求”,说的就是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淡薄名利,淡薄金钱,在对物质享受的无所求中修养自己的德行。我理解这里的“知足”与“无求”,既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甘居人后,也不是心灰意冷的消极人生和庸人哲学,而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患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道满足的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知道满足的人,会享受满足的快乐。晚清重臣曾国藩说过这样的话:“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而人们往往会为外物羁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结果唯利是图,腐蚀了灵魂,丢掉了品格,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知足,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是需要不断反省提高的,是需要学会舍弃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保持一颗平常心。心里没有贪求,就能做到洁身自好。与此同时,也不会因为“己不如人”而嫉妒别人患上“红眼病”。要学会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欲,正确对待名利得失。看淡世事无常,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人的一生总有顺境和逆境,正如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所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生在世,生活总有酸甜苦辣,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尽善尽美。谁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关键是要学会舍弃功名利禄与浮躁,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境遇。坦然,是胸襟、是自信、是乐观。当你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世界也一定会为你敞开一扇大门。更何况“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呢!
人贵“无求”。无求,也许就是一份恬淡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杯淡淡的香茗,一曲悠扬的音乐,一生无愧的回味。“无求”,并非无为和不思进取,而是要在追求理想时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的无求,是“冀无身外忧,自有闲中益”;范仲淹的无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值得我们细心品味,从中感悟“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体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正逢太平盛世,生活的安逸很容易使人懒惰。只有正确的理解“知足”与“无求”,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修身立德;才能常怀“平常心”,在处世和处事的过程中“高标做事,低调做人”;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抵御各种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旺盛斗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