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小忻:电视大片需要什么
    小忻:电视大片需要什么
    • 作者:小忻 更新时间:2013-09-26 03:05:5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906
     

      真人秀节目的形式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在单一的纪实节目、影视剧、谈话节目、电视竞技、新闻直播等类型中找到了交叉点,综合了这些电视类型的特征,向观众传达了比以往而言更多的细节信息。而这些细节信息,包括“人物前传”、幕后花絮、排练过程、人物访谈等等,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无脚本、不预设的,即所谓“真”的信息。然而《电视大片的真相》中《苏珊大妈摆拍“啃”苹果?》一篇却明确地告诉我们“达人秀”的“真”来自“无设计、不达人”的理念,苏珊大妈啃苹果的镜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摆拍镜头,而是后期剪辑导演在前期抓拍镜头中选取的镜头来辅助反映她的身份背景,苏珊大妈的故事设计的确立是基于大量真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有取向性和目的性的剪辑处理,来锁定其特质。以当下最时髦的大数据的讲法,那就是,大片级的真人秀不是掌握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而是对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其关键就在于对数据的“加工能力”。

      真人秀在提供细节信息的量上是丰富的,这是这个时代对信息数据的渴求的反映。不可避免的是,信息社会,人们不得不对单一源信息抱持怀疑姿态,进而接受信息的混杂性。当真人秀试图反映选手的真实生活时,无法摆脱社会层面中更海量的信息来源--偏见和盲区存在于其中。在《谁“抛弃”了徐海星?》一文中,“好声音”导演金磊的自我剖析:我们是否曾经退缩?我们是否恐惧传言而没有努力真正保护一个好声音?“好声音”中的徐海星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媒体评审团在评审中恰恰是以“好的声音”语境之外的信息细节对徐海星做出了评判,史学东认为,徐海星的案例只走到一半,游走于“撕裂情感”至“启迪人生”的过程中,因此这样的情怀与境界难以抵挡屏幕之外的人性猎杀与媒体评审的冷遇。

      如果说“达人秀”和“好声音”呈现了节目自身对细节加工处理规范,那么到《电视大片的真相》,作者就像是对这些原有的细节又进行了新的加工处理。读完之后就能发现,《电视大片的真相》不像它的书名和它书封的颜色那样,让人预判其要么有“血淋淋”揭内幕的“煞气”,要么是“磨刀霍霍”向真相的“霸气”,而是充满温情与自省。

      “电视大片的要义,不是攀比行头,而是真诚地去传播时代的细节。”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一句话,也可作为我对本书的直观感受。作者没有纠结于如何勾勒整体,或者是数据的呈现,或者是案例的客观与全面,而是着力于重组台前幕后、来源各异的细节,用热忱的文字糅合出个人态度和观点。当你为节目热血激昂之后,打开这本书,就仿佛给自己一个机会,心平气和地去重新审视真人秀的真实、事实、现实和故事。我想,这样的定位,也许能帮助读者从书中林立的人物、形色的片段中捕捉到一些观察的视角和细节的入口。

      《电视大片的真相》腰封大大地写着,本书是为“电视民工自备,电视学子必备,电视观众准备”。但我读完此书后认为,不准确。

      不知是不是因为是一本讲电视的书,或者是我也暗示了自己这本书的语境,读《电视大片的真相》给我一种看电视片的感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电视大片的真相》 的篇目标题有很大一部分自带了“?”,在放下了标题的烟幕弹之后,作者又开始用文字信息还原出视觉的场景,回放节目信息时因局限性而被忽略的地方。可有时候作者没有老老实实地给出标标准准的回答,有时候又仿佛是要抛出一个个新的问题来考问观众。比如讲杨坤的“逆袭”,没有过多重温杨坤在“好声音”当导师的成功之路,《杨坤被剪火了?》特写了杨坤与选手郑虹之间的互动细节,《杨坤,4060错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杨坤的选择。《独上西楼的张玉霞》 在好声音的止步,让观众思考才艺和情感是难以区别和衡量的困境。《从“新郎”到“伴郎”:电视大片的主持人》从程雷在成为“达人秀”主持人之后的心态转变讲真人秀主持人的定位。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无论爱不爱电视,这本书都是好读本。

      直接参与幕后策划者写行业书是业界常态,然而《电视大片的真相》还是特殊个案。以一部行业实例教学书来衡量它的话,书中篇章的处理看起来都不像“学院教科风”。我不太了解电视行业,但是电视行业是一个实践性行业可说是共识,作为对实践案例的具体分析,本书特意强调了对空洞理论知识和行业宏观现象分析的摒弃,转而以小视角去解读具体问题是其成功之处。然而作者也刻意避开已有分析和观点,这让这个“真相”的揭秘似乎成了余韵,少了案例分析的完整感。

      应该看到史学东是严肃公允的电视人,她对亲身参与的节目进行揭底和经验分享秉持着客观自省的精神;与此同时,我以为她的胸臆之迂回,言常不尽,也源于作为“局内人”的身份,作者的态度隐匿在精心推敲的“金句”之中,章节段落虽有提点,接收全在读者,无论电视人还是非电视人。好在,作者借《梦想观察员崔永元》向我们清晰表达了本书的“逻辑”———真人秀是“真”学,也是“人”学,电视大片是在人性和技术品质两个端口的极致追求,“人文情怀和体贴入微的契合点”才能铺设“更有力量的梦想轨道”。

      因此,我们不妨用看广告案例的心态去阅读 《电视大片的真相》,案例是无法复制的,所以不要关注说什么,而是表达什么。你能读出的,就是这个“局内人”告诉你的“电视大片的真相”。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