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标题,一下就想起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张老夫子三五之夜,醒眼看世人,别具意趣,其中的意境是十分优美的,可是除了优美之外,在湖湘地域,七月半还有凄凉与思亲的意味。
在这个意义上,七月半大抵不是单指七月十五这一天,而是泛指一段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初十到农历七月十五。先人的传统,把这段时间称作民间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说是这一段时间,阎罗殿大开鬼门关,有宗有族的鬼魂(俗称公婆娭毑),或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出地狱,过鬼关,前往人间歆享瓜果佳肴,同时从阳世带回一年所需的缴用。
一般到七月半时,天气总会阴阴恻恻几天,或许下些雨,也有一直晴好的。在农村,一般从初十开始就要准备祭祀了,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一般在初十那天把堂屋打扫干净,把四把条凳摆在堂屋两旁,准备好瓜果、菜肴、酒水、鞭炮、香钱蜡烛等祭品,有的还坐在下首作陪,甚至还和公婆娭毑拉家常,什么年成好不好啦,家里添了丁啦,家族的婚丧嫁娶啦,一一向公婆娭毑汇报。
每到这时,人们总要议论公婆娭毑回家的方式,若是下雨,就说公婆娭毑会坐船回来;若是晴好,就说公婆娭毑坐轿或乘车回来。
祭祀的时候到了,装好香,打好供饭,把挂在神龛上的磬子敲三下,祭祀人一边烧纸钱,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抵是要祖先保佑一家平安和来享用祭品之类的祝词,待酒菜、饭食、果品过后,再烧一些纸钱,一家人跪拜之后再敲磬子,一般敲四下,谓之“来三去四”。这个过程全部完成一般得点完一支蜡烛的时间,家中如有小孩,往往只想快点结束这个仪式,因为看着满桌的酒菜,喉咙里早就长出手来了。
祭拜一般是在中午和晚上,从初十中餐延续到十四的晚餐,供奉的东西也有讲究,牛肉、狗肉、苦瓜等不能上桌,祖先是忌讳的。
这段时间,家人们会到香烛铺买回很多钱纸,也有只称一些黄表纸回家自己打造的,工具主要是三样:一个大木墩,一个木锤,一个钱印子。钱印子是铁制的,制钱口周边类似括号,较锋利,中间有个方形的芯子,拿一叠纸放在墩上,把印子按在纸上用锤敲打,打一下换一个地方,整齐的排列好,有时不锋利或纸屑卡住,需要把印子放在茶油中浸一下再用。
嫁到外面的女性,一般都要给家族的宗亲们准备一大捆纸钱送到娘家,以示孝敬,有的还准备了衣箱,内盛的物品是衣物鞋袜等,现在有的放了纸做的电脑、手机等。
这段时间,人们一般不会允许自家的孩子在外面的河塘中游泳或单独外出,同时规定孩子们不得晚归,说是大开鬼门关,鬼多,稍不留神就被公婆娭毑“带走”了。
七月十四晚祭拜过后,有一个盛典,就是烧包,送公婆娭毑回去。所谓“包”,就是把一捆纸钱捆好,正面用一张纸写好是谁寄送给谁的,一般竖着写,从右始,写的文字大致是:上奉写在第一竖行;故祖考(祖妣)某某大人(某老孺人)魂下受用,写在第二竖行;孝女、婿(依寄送人身份而定)共具财包一封,这是第三竖行;最后一竖行写:公元某某年七月十四日中元大会焚化。为了防止被野鬼们抢了去,人们一般有几个法子:一是请道师在包单上盖上一个朱印,印文是“道师之印”;二是在堂屋中烧化时,关起门烧;三是在堂屋门口放一把锯子;四是在烧包时,给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们专门烧一封财包。
纸钱中有一些破损的,如形圆孔不方的,或孔方形不圆的,或只有半边的,烧化时,长者们说这些钱会送到阴间的陶钱山(音,陶意为铸)去重铸,以便阴司正常流通。
如今财包有不少用印制的冥币代替,形式仿新版人民币,上面大抵是玉皇大帝、阎罗君的图像,天地银行印行,面值动辄一百亿、一千亿元。这也可算是与时俱进吧。
堂屋中一家人关起门来,把一堆小山似的纸钱烧得浓烟滚滚,一般不允许用火钳或棍子去拨弄,说是会损坏钱币。
约三四个小时后,财包烧化,当晚不能动,须得第二天才能打扫。
进入农历七月中旬,天气开始转凉,所谓“七月流火”,湖湘有“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坎”之说,又有“七月半,蚊子死一半”之说,说的都是气温降得快的意思,或许也是造物主让鬼节多几分萧瑟与凄凉吧。
(作者系湖南宁乡玉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