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刘金祥:文学评论的独立价值与品格
    刘金祥:文学评论的独立价值与品格
    • 作者:刘金祥 更新时间:2013-09-03 02:01:2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86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文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不仅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优秀的鉴赏家,还应该是比较深邃的思想家,他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走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概括和总结广大作家的创作实绩和创作经验,倡导和引领正确的文学创作导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尽管备受质疑和非议,但一些凭借学术良知和深湛学养的评论家还是推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评论著述和评论文章,客观地解读文学作品,理性地言说文学现象,在向读者推介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坦率而真诚地指出了某些创作乱象和作品硬伤,为文学评论界注入清新活泛之风。

      然而,经过30多年文艺的演进,文学创作几乎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身,而文学评论却始终没能完成某种内在的、决定性的更替质变。文学评论经常失语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失语于西方现代理论的冲击、失语于新的话语体系寻求中……文学批评所秉持的实事求是精神,协调文学创作与文艺消费的关系,直面文学创作实践等旧病传尚未切除根治,而文学评论与文学理论、文学史之间严格的理论界限模糊不清,文学评论的外延与内涵的界定尚不明晰,文学评论的价值定位、现实功能和具体作用还没有被共同认定等新疴又纷至沓来,换言之,关于文学评论的一些体系性结构性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文学评论的历史深透性和现实预测性尚未充分彰显出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文学评论做出呼应作者期许和盼望的举动大都昙花一现,没有存留下更多厚重坚实的评论作品。从具体表象来看,尽管报纸的“媒体评论”或高校与科研部门的“学院评论”数量众多,但在文学界甚至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的确凤毛麟角;尽管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过去,但在读者中声望高的评论家却为数很少;尽管刊发文学评论的报刊比以往骤然增加,但在读者中享有权威性并被争相传阅的评论报刊却少得可怜。特别是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甚至出现了某些放弃原则、丢弃底线的“有偿评论”和一些胡乱吹捧、沽名钓誉的评论文章,更有所谓“酷评”频频亮相,无视作家的辛勤劳作,歪曲作品的原意本旨,将自己的臆想强加于作者或作品之上。

      上述种种,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对文学评论在现代人文科学格局中的作用开展系统性研究。每个民族在人文科学上都有自己的崇尚标准和价值取向,但迄今我们还缺乏一套关于文学评论公认的审美理论体系,致使在开展文学评论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价值标准失范的乱象。二是很少对文学评论家的身份进行自我定位,即关于漠视对文学评论家自身素质、修养、品格的整体思考和深入打量,特别是忽视了文学评论家自我艺术人格与批评之间内在关系的强有力反思,导致文学评论家自我角色的不断游离和话语的频频失位。三是面向文学创作、贴近当下作品的评论经验不够,尚未以理性阐释发挥文学评论对于文学创作、阅读和研究的促进作用和启示功能。

      文学评论,只有回到评论者的自我人格之中,才能对历史、现在和未来负责,才能对文学作品负责,也才能对评论者自己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乃至今后的文学评论的使命,决不仅仅在于为文学作品进行及时有效的阐发和解读,更要建立一种独立的学术品格。所以,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加强文学评论创新,提升文学评论的品位,使之适应时代特点和创作实践要求,为我国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正确引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首先,要努力重建人文精神。文学评论者要敢于直面物欲现实中人们普遍放逐心灵的境况,始终把精神关怀放到首要位置,以更加切实的态度关怀评论家作为知识分子身份其自身的精神存在性。捡起被人们忘记的心灵问题,着力强调文学作品内在精神深度的重要性。直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焦灼点,并作出相应的解答,寻找以帮助创作来共同完成某种拯救使命,为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评论方式中能够认识到某个时期的艺术思维程式;从评论观念中能够透析出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评论话语中能够探测到作为与心灵终日打交道的人对人类精神关怀的深度。

      其次,要追踪文学创作实践主潮。文学评论不能与文学创作实践相脱节,更不能从理论或体系出发,而要从文学创作实践活动的具体形态出发,从文学评论的内在规律出发,还文学评论以本来面目。这就要求评论者应从文本阅读开始,以阅读得来的新鲜经验为媒介,经过提炼归纳,上升为新的理性认识,再对文本进行发掘与评价,并对评论作进一步补充和修正;在此基础上将形式评论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充分重视形式的能动性及其自足的审美价值。每一个评论者都必须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和技术层面上扎实的研究功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的特殊审美形态,并使自己的评论建立在充分而严谨的学理基础之上。

      第三,要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观念的全面介入和作家对文体意识的自觉醒悟,文学创作在审美上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各种现代哲学思潮的渗透,更加深了在审美表达上的丰厚性和复杂性。许多文学作品往往集纳了十分庞杂而丰富的审美信息,需要相当全面的现代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对它进行阐释,这势必给评论家造成一种艺术判断的困难。客观地说,真正科学的评论不只是需要评论者与作家保持着相同的文学艺术高度,还要求评论者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艺术层面上,才能以俯视的姿态作出更为宏阔而精准的评论。因此评论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和艺术鉴赏力,对当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客观分析并揭示出文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向。

      第四,要秉持独立的学术品格。面对消费时代的众声喧哗,很多评论者在提倡宽容、多元的同时认同迁就过多,无法发出独立的声音。真正的评论家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评论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而决不应该只看作品的作者是谁、名气有多大以及同自己私交如何等等,更不应该丧失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在作家身后亦步亦趋、献媚逢迎、喝彩叫好。这一时弊的内质是,评论渐失科学理性的支撑,导致批评言语陷落和批评心态失位,失却了必要的批评直觉,对一些文学创作上的倾向性问题失去了敏感和警觉,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有效地予以评论,以致于开展评论时,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犀利地进行分析,并提出独创性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实际上也正是评论家本人的人格高下和学术知识水平高低的体现,反之,不负责任一味讨好的文学评论只会降低评论者本人的人格和在读者中的形象。

      第五,要竭力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在当前批评的心灵尺度变得越来越模糊,批评的声音语调变得越来越柔媚,批评的话语方式变得越来越温情的情势下,我们很少看到率真的批评勇气和高超的批评智慧。真正的文学评论应该以平静的心理、苛求的姿态去观照评论对象,力所能及地在话语表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思考。一切评论话语,都是为了与评论对象建立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关系,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发现和确认自我的阐释能力、判断能力和精神内在的审度能力。评论家更多的是与评论对象之间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借此阐释自己内心的精神图像和对美的发现,这是一种理想的评论路径。

      第六,要提升评论家的专业素养。评论家应该对社会发展规律、文化的变迁、文明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应该不断地积累历史文化知识,通过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揭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应该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完善专业素养和审美情调,阐释文本内在品质和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展示自己所恪守的艺术立场和价值标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组合,在审美创造中把表象联接于知性或理性的心灵能力。没有想象力,认知和审美都不可能发生,想象力的匮乏与缺失,直接暴露出对艺术探索的潜在抗拒以及原创能力的孱弱。想象的目的在于让人感觉到生活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评论家的责任在于肯定这种精神力量,在于把这样的力量还给社会。

      第七、要体现多样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20世纪在西方世界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各种各样的文学批评流派粉墨登场,涌现出很多新鲜而深刻的思想理念,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先天的缺陷和偏颇。我国从“五四”以来,大量引进和借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观点和术语。这是启发我们自身的现代性创造的需要,但是这种多样性的创造,必须是一种有主体性的多样性,必须把多样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外来思潮可以作为自身的参照物和借鉴的对象,但是它不能代替本土文学评论的创造性本身。

      上述分析、厘清和总结的目的,无非是要接受经验教训,真正弄清文学评论本质和规律。就文学评论自身而言,当前至为关键的就是要发现和肯定独立的价值和卓尔不群的品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甚至要为捍卫自己的理论见解进行不懈奋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建构当代人心灵世界时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其精神向度提供了哪些新鲜的东西。不从先验的标准出发,而以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判断为起点,力求评论话语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文学评论作为终身自我价值的实现,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始终坚守于评论阵地,对人类精神和学术思想进行自由表达。作为一名评论家,只有真正拥有了高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眼光、丰富的才识、求实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理性的态度、警醒的思想、非凡的勇气、个性化的想象这些品格,在审视文学作品、考察文学现象、传达审美经验等方面才能卓尔不群,其笔下的文学评论才能真正显示出批评的“在场”与不可缺少的角色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