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赵可法:王羲之砚
    赵可法:王羲之砚
    • 作者:赵可法 更新时间:2013-07-19 04:01:3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00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的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成立鄞(yin)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董其昌

      昨晚我坐在床上看书,想着手写一篇关于石头的文字,苦思冥想中突然就想到了金鱼缸里的那块砚台。我喜欢奇异的石头,但并没有到爱石如痴的程度,说起得到那块“羲之砚”,纯属不经意间的一次偶遇。

      2006年春天我在山东临沂出差时,中午感觉很口渴,很想买一瓶矿泉水。下车一看路北旁竟是古色古香的“王羲之故里”。王羲之是古时山东琅琊国人(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书圣”的称号,遂决定去参观拜访王羲之故里。

      走进王羲之故里,过一处不大的洗砚池,传说王羲之曾在这里洗过砚台与毛笔。我的目光被一条长长的黑色文化墙吸引,原来是一块很长的花岗岩石头,高约有2米,足有10米长。今人在石头上仿唐代虞世南的摹本,惟妙惟肖地刻有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全文。

      在兰亭集序前留影,参观完羲之故里后,我感觉意犹未尽。出大门后迈步进门西侧写有“古月轩”字样的文化用品商店。我的目光盯着柜台里面一款用黄色丝绒布衬托包裹着的断砚。老板人高马大,操一口地道的临沂口音,见我对他的砚台发生了兴趣,打开了话匣子。

      “老板是想买砚台呀,请看看这款砚台上的字体,你若能说出字体出于何位书法家之手,我就以特低价将砚台卖给你。”老板的话似半开玩笑半认真,兜售他的砚台。

      “哦,此话当真?”

      “你的这群朋友可以见证的,商家以诚为本嘛。”

      “羲之砚”“古月轩” 六字倒是不难辨认,“羲之砚”三个字撇捺如长枪刀戟,痛快淋漓,不难看出那是书法大家启功的风格;而“古月轩” 三个字肆意厚重而遒劲,绵里藏针,歪歪斜斜,犹如醉汉酣卧青松,惟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墨迹莫属。

      “看来你对书法很有研究,这块原300元的砚台就以50元低价卖与你吧。”商家实现了诺言。

      回家后,我兴致勃勃地把残砚放于书桌上,仔细观看把玩。砚台的颜色青黑色,形状呈三角形,每边均凹陷不等,层层叠叠,参差不齐,呈现出一派以残缺为美的审美哲理。表面盛放墨汁处仅凹陷下去约0.5厘米,很浅,凹陷平面被打磨得很光滑,前面有一条较深的墨沟。启功先生上书阴文“羲之砚”三字,右下角落款有沈鹏先生所题写“古月轩”字样,两位当代书法大家的墨宝与残砚之美浑然天成,给砚台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找来张之老师赠送我的墨锭,我很想试试如何研磨。可“羲之砚”根本无法研磨,只有将成品的墨汁用水调试均匀后,倒放进去蘸墨书写。我有个习惯,每次写字时,并不计较什么样的砚台,只是随意找一茶碟盛放“一得阁”墨汁,兑水调匀后蘸墨疾书。“羲之砚”不适宜研磨,时间长了,砚台石表面风化,出现发白的痕迹,我把砚台放在金鱼缸里面滋润保养。

      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中说古人写书法的笔墨纸砚与今人差异很大,今人无法想象古人写字时的情景。看着这块“羲之砚”传承的文化信息,让我禁不住遥想起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偶然中书写兰亭序集,成就中国千年书法史上一段佳话的故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文人相聚,会上各人自然要饮酒赋诗,大家推举王羲之为所有的诗集写序文(其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只是一件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虽是手稿,却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用今天的眼光单从王羲之兰亭集序文章内容来读,也算得上是一篇美文。试想在天地山水之间,三月三风和日丽的日子,大地萌动着春的气息,万物复苏。人人饮酒,人人赋诗,人的精神与自然山水已融合到一个非常和谐的境地,人与草木一样,真正成了自然山水的一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羲之在微醺的精神状态下,似有神助,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美文——兰亭集序。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文章五诀》中说: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要做到:形、情、事、理、典五个要素。暂且不论王羲之的书法如何之美,但就分析王羲之这篇文字,在五个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出奇,尤其是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可谓见解独特。

      王羲之的书法在东晋时已是洛阳纸贵,一字难求,士大夫们均以收藏王羲之的书法为荣。王羲之对中国书法字体的贡献主要是一改秦汉几百年来篆字、隶书的刻板,使书写变得流畅飘动起来,他的书法飘若浮云,游若惊龙,后人常用行云流水来评价他的书法。行书又是王羲之的拿手字体,既能表现惠风和畅的自然之气,又能够表现出文人聚会时抚须吟哦,吟诗弄月的徐疾有度,而篆字、隶书、楷书太慢而刻板,草书又太疾驰而张扬,均不适宜表现那种气氛。

      一想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立即使人想起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等。一块小小的砚台石,只是山里的一块普通石头,虽然身在金鱼缸中,适用价值不高,但却偶然中承载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其实也是做砚台的匠人独具文化慧眼的必然。王羲之偶然中写出兰亭集序,其实是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的综合反映,更是一种必然。他的书法能够流传至今而深受人们喜爱,一是归功于他的书法精美,二是归功于其人品与学养之高的缘故。书法以字美为贵,人以品德高尚为高。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是蔡京,因是世人公认的大奸臣,虽然字写得很好,但因人品极其恶劣,后指为蔡襄,就是最好的证明。假如一个人胸有才情与哲思,就能十步之内,而有芳草。芳草在牛羊眼中仅是饲料,而在诗人的眼中,可以成就一篇很美的赞美诗,在情人眼中能够表达柔情蜜意的爱意。兰亭集序中的诗集没有一篇能够流传下来,而独独王羲之的序文流传千古,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本天才,妙手而得之。假如我们有一双见性灵慧,炯然洞开的慧眼,加上胸中脱去无尘浊的瘴气,就会表露出佛陀的智慧与菩萨的慈悲,受到人世间真、善、美的感召,就可以写出山水传神的文字。

      朋友告诉我,临沂每年均要举办“王羲之”杯与“兰亭奖”的书法盛会,倘若“书圣”泉下有灵,感知千年后的今人以他的名字与作品传承书法文化,亦会欣然也。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