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小说 >> 翟德泽:乡村电影
    翟德泽:乡村电影
    • 作者:翟德泽 更新时间:2013-07-19 04:00:3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40

     

      我们村是个古镇。第一次放电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晚上,消息传出,人们奔走相告,十里八村的人天不黑就聚集在了古庙外,人声嘈杂,你呼我唤,像赶庙会一般。只见庙门口售票处的方桌前,人们你挤我抗地急着买票,一张大票一角钱,小票五分钱。庙门口好几个人把门收票,有几个民兵扛着老式步枪穿梭走动,维持秩序。放映的是黑白战斗片《智取华山》,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庙内人头攒动,语声喧哗,黑压压站了一片。放映机前围满了人,放映员是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被挤得站不稳脚,一面倒片子,一面对着话筒喊:“负责维持秩序的民兵,赶快过来一下”。我年龄小,早早就上了银幕对面的阁楼,居高临下,好奇而激动。伴随着洪亮的《解放军进行曲》,银幕上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一行字,观众立即安静下来。庙外边一台小发电机哒哒直响,银幕上的战斗打得也挺激烈。观众瞪直了眼睛,鸦雀无声,弄不明白不停转动的两个轮子,咋就把战场搬到一块白布上去了呢?新奇、刺激、过瘾。电影散场了,人们还意犹未尽,一面摸黑赶路,一面纷纷议论。第二天,小伙伴们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电影上打仗的事,比比划划,兴奋不已。后来,只要听说那个村有电影,尤其是战斗片,就是跑十里八里路,也要成群结伙地去看。

      若干年后,各村先后都通了电,又有了彩色电影,公社也有了电影放映队,天天在各大队转着放映。看电影成了人们夜生活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有一年还看了一回宽银幕立体电影,进场时每人发一副特制的塑料眼镜。眼镜一下,那车就好像要开到头上来了,人也好想要从银幕上走到你跟前,于是赶紧把眼镜戴上。也算又开了一回眼界。

      土地下户后,不过三两年有几家竟有了黑白电视,十四英寸或十七英寸的,挺稀罕。天一黑,人们就陆陆续续到这几家看“小电影”去了。放电视剧《霍元甲》那一段时间,左邻右舍成了有电视人家的常客,屋里坐不下,主家就把电视搬到院里,电视上虽有不少雪花点子,大家依然看得如痴如醉。再后来,家家户户房顶窑畔上陆续栽上了木杆,架起了天线。人们对电影的兴趣渐渐淡了。等到彩电普及到家家户户后,看电影的人就越少了。只有谁家办红白喜事时,才包一场电影。好客的主家在院里摆好一排排凳子、马扎,但看电影的人却寥寥无几。镇上电影放映队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只好解散了。

      近几年来,各村各户已陆续安装了数字有线电视,可选的电视频道有几十个。大部分家庭有两台以上电视,爹有爹的,儿有儿的。卧室、客厅都安上了彩电。白天晚上一有空就躺在沙发上,手握遥控器摁来摁去,想看那个台就看那个台,想看电影就选电影频道,太方便了,也太惬意了。

      报纸电视上经常说某某电影票房价值多少亿,听说城里电影院一张票几十元钱,还有那么多人看,村民们觉得不好理解,坐在家里看电影频道或上网看电影不舒服吗?

      电影,确切地说,露天电影或叫“银幕电影”,时下在农村被冷落了,每年县上定期下乡送的免费电影,观者屈指可数。那曾经让人趋之若鹜,兴趣盎然的露天银幕电影,终于朝乡村挥挥手,渐行渐远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