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在“状元”头上浇点冷水
    在“状元”头上浇点冷水
    • 作者:徐振泽 更新时间:2013-07-09 01:10:3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66
    [导读]中高考结束 “状元”出炉 此“状元”非彼状元 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 直接就业 继续读书 并未成功

    又一年高考结束,又一批高考“状元”诞生。虽然其头衔受所在省、市、县、乡、校之限,且有文理之别,加分与否之差,使之加在一起总有万余之众,但仍旧会成为高校争抢的对象,母校再招生时提高门槛的理由,媒体的新闻人物。
    高考“状元”能获得各自所在地或学校第一名,说明其高中及其此前的功课学得不错,对其前程寄予厚望亦理所当然。但面对高校、母校、媒体、商家不同心却协力地“恶炒”,如果没点防范意识,真个容易被炒昏。因为这些“状元”毕竟是一批涉世未深的青年,哪禁得住这种全方位地“颂扬”。为此,这时在“状元”头上浇点冷水,可能比“锦上添花”更有裨益。
    高考“状元”被“恶炒”是经济利益驱动的,这一点人人心知肚明。但其行为所以有受众、有市场,与一些文化背景亦有直接关系,其中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对人误导不浅。本来这句话是说在哪个行业都能干出成绩、做出贡献,劝导人们热爱本职工作。不料在将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比作状元的同时,却拉低了状元的身价。只看到状元名列第一的排名,忽视了状元不止第一的其他要素。
    今天的高考“状元”正是科举状元被曲解后的产物,实际上与之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至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结束。在这1300多年的科考中,只产生了不到1000名状元,年均不到一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文天祥等,可谓凤毛麟角。
    在科举制时代,考取状元首先要从童生经过院试考中秀才,获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然后才允许参加乡试和会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各地“乡试”主考均由皇帝指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人们熟知的唐寅就曾参加乡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果是今天,必被称为“状元”,但无论后人对唐伯虎的才学如果褒奖,此人只是解元。
    科举的会试于乡试结束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主考官,只有各省的举人或国子监监生方能报考。会试通常只录取300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于科举时代与现在学制不同,所以当今各省的高考头名究竟与解元有无可比性尚无定论,但称其为状元显然不妥,因为在科举制中,即使是全国会试的会元也不敢如此造次。
    科举制中的状元要通过殿试取得,这是科举最高规格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在我国各朝代所实行的科举制中,有些环节发生过更改,但状元产生的过程基本相同。不仅与现在的高考“状元”在数量、层次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学子所处的阶段也不同。在科举制中,考取状元后马上就由吏部任其官位,前期大都担任翰林院修撰、著作郎、秘书郎等,相当于六品官阶,比县官还大一点。可见乡试、会试、殿试实际都是毕业考试的环节,而不是高校的入学考试。这是此“状元”与彼状元的根本差别,不能混淆。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严进宽出政策,致使学生只要进入高等学府,如不考研就再无权威性统考,压力骤然减轻。这是我国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症结,也是不少高校学生远没有小学生负担沉重的原因。然而高校四年,学子们正处在大量摄取知识,优胜劣汰的阶段,因此,虽然同处一室一寝,也常常会出现“差距怎么这么大”的情况。因此,过多渲染入学考试成绩,无异于给高考“状元”灌迷魂汤,实际是在别有所图地消费孩子的资源。
    近年,与笔者持相近观点的有心人做过调查,其中的一份报告披露了1977~1998年间150名各省高考状元(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的现状。报告称“普查我国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据此,该报告认为“大部分高考状元的发展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没有成为‘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的结果令人痛心,因为高考“状元”入学时的基础及潜质是肯定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与有人过早给孩子戴上高高的“状元帽”有关。
    为杜绝上述情况,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而且早在2004年就发出过叫停“炒状元”的指示。这就是说将各地高考第一名的学生称为“状元”,实际既没有道理、没有益处,也没有得到教育部门认同。
    不论叫不叫“状元”,高考取得第一名总是令人鼓舞的事情,所以议论这件事情的氛围本不该如此严肃,为此,在此文结尾时笔者想同高考“状元”开个玩笑:在古装戏剧中,状元常常被招为驸马。我看这种待遇孩子们就不要奢望了,因为依现今高考“状元”的数量,即使皇帝的三宫六院都无视计划生育政策,也满足不了需求。再说查一下婚姻法,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没到结婚年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