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娄炳成:做一个知生的人
    娄炳成:做一个知生的人
    • 作者:娄炳成 更新时间:2013-07-05 03:15:0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87

     


      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讨教关于死亡的看法时,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可见,这位大智大慧的圣人所关心和研究的是人活着的事情;对于死亡,他是讳莫如深的。司马迁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衡量一个人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仍然要看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古往今来,重于泰山者凤毛麟角,而轻于鸿毛者俯拾皆是。
       死亡,对于单个的人来说,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经历和体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可能对死亡的本质进行最具权威性的揭示。死亡,只有死亡了的人自己知道,但这却是一个千古之迷。因为,正如莎士比亚老先生在《哈默雷特》里说的那样,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从死亡的神秘国度中回来过。是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对于死亡,我们只能想象,推测。一旦我们真的知道了死亡,我们也就无法告诉于世人了。那么,就让我们站在自身的角度,以一个活着的人来想象,来推测吧。
       我想,最能启发我们的是“睡死”这个词。一个无忧无虑的夜晚,你一觉睡到天亮,醒来了,你对睡熟的那段过程一无所知,你说你睡得好死。这个睡死,就好比你死亡过,你没有任何的意识活动,没有梦,也没有记忆。因此我说,没有梦也没有记忆的彻彻底底的熟睡,便是死亡的参照感受。因而,活着的人说死了的人是“长眠”;也就是说,是永远的熟睡。
       对于死亡的认识,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是来自对自己亲人的死亡的印象。绝大多数做儿女的人都会看到自己父母的死亡。我的父亲、岳父,在他们由生骤然跨入死的时候,我都守侯在他们身旁。我对死亡的最初认识和关注,也是从他们死亡之时开始的。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一觉醒来,而又暂时没有进入第二轮睡眠的这段时间里,我会忽然想起他们。我醒过来了,而他们却永远不会再醒过来,他们留给我的仅是一些亲切的断断续续残缺不全的记忆。由此我又想,再过若干时日,我也会不再醒来,而我的儿子在他醒来之后,也会有着关于我的一些零零星星的记忆。——于是,就有了我的这篇文字的一个话题: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可抗拒,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么,人就应该倍加珍惜活着,好好地活着这段为时并不太长的活着的时光。活着的脆弱,活着的不易和活着的有限,是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唯一的最大的理由。
       活在这颗星球上的六十多亿智能生命,以及他们之前和之后的人类,生命的形成和消亡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他们活着的方式、活着的准则和活着的目的性。
       生命本身只是一个过程,没有因,没有果,不为什么目的,也不为什么功利而产生,而存在,而消亡。很偶然地,你成了生命,你来到了人间,然后你走过了一段叫做活着的过程,然后,你死了,就是如此简单。佛家用“生”、“驻”、“坏”、“空”四个字来阐释生命的过程,是非常恰当的,是对生命产生、存在和消亡的整个过程的高度概括。如果非要给生命的这个过程附以一种意义的话,那这种意义便是活着本身。作为单个的人,你为自己活着;作为社会的人,你既为自己活着,又为别人活着;作为生物的人,你为活着而活着。为自己,你活得愉快就行了;为别人,你活得让别人愉快也更伟大。——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吧?
       说人有三生之世,可以不断轮回,那是自欺欺人。无论是主流科学,还是宗教迷信,都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来充分证实这种轮回的存在。当今一些前卫科学家,提出了宇宙是由十一维空间构成的,我们生存和感知的这个三维空间只是其中很小很狭窄的一部分。这个假说似乎可以给人死后的灵魂寻找其他的去处,但它仅仅还是一个假说,还没有找到开启那到底是否存在的十一维空间的钥匙。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吧,人有一生一世,就已经非常难得。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你与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同类构成了一切的伟大,你与父亲和儿子链接成了没有止境的人类历史。从茫茫人海中分离出来,你如同一只蚂蚁一样渺小;从家族血缘的链条里分离出来,你如同一块石头一样无根无基。你不必为生而荣幸,也不必为死而悲哀,你主宰不了这个始极和那个终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已足以说明一切。这个星球不为单个的你的生而添彩,也不为单个的你的死而减色。无情是客观世界的本然,是死与死的绝对;有情是主观世界的人为,是生与生的相对。
       我在电视上看到,在内蒙古草原上打井的英雄团长李国安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不来打井,别人也会来打井;我不来受苦,别人也会来受苦。就是这两句平淡无奇的话语,使我对这位英模人物肃然起敬。只有始终保持平常心的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只有历经沧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之后,才会懂得自身的平凡和渺小。伟大出自平凡,不是英雄人物的自我谦虚,也不是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有意贬低,它实实在在是一个真理。在这颗星球上,在六十多亿纭纭众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仅仅是沧海一粟。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需要,特殊的经历,以及特殊的苦难等等,都可以把平凡的人造就成英雄人物;而且,英雄人物从来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独行侠,英雄人物离不开平凡者的众星捧月和共事追随,他必须与最广大的平凡群体水乳交融,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创建和完成伟大的英雄业绩。
       岗位、需要、责任……这些都巧合地安排在了你身上,安排在了我身上,安排在了他身上。钉鞋的和鞋厂的老板,士兵和将军,老百姓和官员,等等,都一样是人,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社会需要和社会分工不同,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或感到卑微的——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小狗并不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感到自卑。在生命的形式与内容上,在生与死面前,谁也不比谁优越,更不可能超越。
       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一个叫张思德的人,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死于一次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烧木炭的窑塌了。当时,张思德只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普通战士。在那个年代里,别说死一个战士,就是死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也是常有的事。然而,三天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却从这位普通战士极其平常的死亡事件中提炼出了一个光辉思想,并以这个光辉思想为题,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而召开的大会上,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从此,这五个常见常用的汉字便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追随者的最高宗旨,一直延续至今。
       民本思想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几千年的实际情况与此正好相反,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唐太宗和魏征还形象地把民与官府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为人民服务,而且还要全心全意,确实是一件极难做好的事情。就连提出了这个光辉思想的老人家本人,也未必就是实践中最光辉的典范。拿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天呐,一辈子做好事,谈何容易!雷锋、焦裕禄已是盖棺定论,他们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们做了许多的好事。而在数以亿计的茫茫人海里,又能找出多少个雷锋和焦裕禄呢?所以,我们至今仍在教育,仍在强调,仍在重申,仍在呼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落脚和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
       湖南衡阳一幢楼房的坍塌,造就了二十位革命烈士(我认为“革命烈士”这个荣誉称号在我们处于和平与建设时期的今天,已经过时了,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但又想不出一个足以取替的名词来)。军人、警察、消防队员都是特殊身份的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我们社会不可一时或缺的职业,一旦从事(而不是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具备一种随时献身的精神,没有谁强加于你,这是职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二十位革命烈士,是不是个个在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好事,姑且不论,但仅就这一次也就足够了。他们在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公务,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以身殉职了,他们救出了被大火围困的四百多名群众,四百多个鲜活的生命,而在救一座建筑物的时候猝然被夺取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面对二十个消防队员的死亡,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血染疆场,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最高境界;殉身火海,忠于职守,不也是消防队员的最高境界吗?他们生的未必伟大,而死的确实光荣!
       所以,人并不见得必须一辈子都要做好事。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即便是圣人也很难做到。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只要不做坏事,就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能在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在他人遇到了困难,在他人有了麻烦的时候,你能伸出一只援助之手,就更伟大,更了不起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苛求每一个人一辈子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个人的人格过于完美,便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了。我弟弟逢人就笑,不善言辞。在许多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老实到家的窝囊人。有一次他偶见一个人落水,便不顾天寒地冻扑进水中搭救了他,结果他自己被冷水惊病了。当有人埋怨那个被救的人竟然不来医院看望他一眼时,他却憨厚地一笑了之。——在我心目中,弟弟已经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了。
       生与死,是一个非常古老,又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我还能说出什么新鲜的意思来呢?从秦始皇开始,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时代里,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个皇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企求过长生不老,或祈祷于神灵的保佑,或寻求于神仙的秘授,或迷恋于丹药的奇效……结果都适得其反,享年很短。有个宋人就曾经感叹过:纵使千年铁门槛,难挡一个土馒头。俗话也说:百年不见满城人。既然我们都会死去,既然人身难得,而又生之不易,生之艰难,生之有限,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着,尽量让自己活得愉快些,也尽可能地让身边的人因自己的活着而愉快些。就连孔圣人都说:不知生,焉知死?我们也就不必过多地去追究和知道死,我们就把握生吧——做一个知生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