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之一。在浩瀚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仅在20世纪的这100年间,所沉积下来的书法佳作,就足以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专业书法家的书作以及非专业的各界名人的墨迹,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朵独具风姿的奇葩。其实,对于名人,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人物,人们对其墨迹的关注往往别有一番意义。尽管有些名人的书法水平未必很高,但却反映了历史重大事件与进程,因而显得格外厚重。从这个角度说,《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就不仅仅是一部书法集,而可以被看作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嬗变的一个侧影。
在收集作品、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经典作品,但深感这本集子绝不在于“就字论字”。所谓“书艺载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所书内容,以及书者各自生平的简介,我们为读者展现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如历来影响很大的民国政要书法,例如谭延闿的真书、于右任的草书、吴敬恒的篆书、胡汉民的隶书。所谓民国“真草篆隶”四大家的力作,均历历在目。作品的范围还旁及社会各个时期不同领域许多代表人物的墨迹,诸如陈独秀、毛泽东、胡适、鲁迅、马一浮、弘一、朱自清、沈从文、梅兰芳、赵丹、何振梁、张元济、张大千、饶宗颐、陶行知、赵朴初等等,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也不管是教育家还是宗教领袖均收录其间,增添了本书的阅读品位和收藏价值。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许多名人的书作内容往往涉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抗日英雄张自忠的一封残缺书信,是他在抗日战场上所写。民国画家马孟容的《五蟹图》题跋“看尔横行到几时。倭寇日深,写此志感。”是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3天后所写。“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而犹生”这副对联,表达了“爱国老人”马相伯的拳拳之心。于右任的行书五言诗“同袍不同梦,同梦不同情。十万横磨剑,讵能平不平。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则吐露了他反对内战的沉痛心情。如此等等,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作品,反映出一个个风云人物的地位、经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部集子中,还有诸多令人称道的“书中绝品”。如秋瑾女侠的好友吴芝瑛所书“为秋瑾营葬诗”,记录了这位革命先驱为了推翻满清政府而英勇就义的悲壮场景;冯玉祥所书“抗日即为绝顶人”以及叶挺的题词“抗战到底”,表达了国共两党将领共同的抗战决心;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行书信函,写于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半个月,内有“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之句,而将“匹夫”改成“匹妇”,更是体现了她在国难当头时,“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另外,抗日名将薛岳、孙连仲的两幅书作,虽然并不涉及抗战,但他们两位,前者参与淞沪会战,又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后者则是血战台儿庄的主将。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那段永远无法抹去的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于右任是公认的书法大师,有近代“草圣”之称。集子中选了三幅他的作品,涉及三个不同时期:“还我河山”写得笔力遒劲,似在厉声讨伐日寇的侵华罪行。一首五言诗“同袍不同梦,同梦不同情……”写得情真意切,痛心疾首,道出了这位民国元老反对内战的悲愤心境。七言诗“锦绣家山万里同……”则表达了这位老人怀念故土、渴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深切之情。此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周恩来的行书四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墨宝,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让读者看着熟悉、亲切,拉近了人们与书法的距离。
一些各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该书也给予了关注。如在1949年年底,郭化若在淮海战役前线所写的表达解放军指战员满心豪情的行书《临江仙·中原会战》,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中将写的“腾飞”,华君武的漫画《杜甫检讨》中的画跋,吴大猷所书“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台湾“光头明星”凌峰大陆之旅的系列纪录片的片名。此片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台湾地区播出后,反响强烈。接着,凌峰又拍了续集,这就是吴冠中书写的横幅“新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以其独特的视角及冲破樊篱的勇气,搭起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卢银涛设计、研铸的“世纪宝鼎”在1995年被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作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礼物。卢银涛所书“铸立中华钓鱼岛金鼎,以示华夏固有钓鱼岛主权”,所指金鼎是他继研铸了一系列宝鼎之后的又一杰作。
全书总共刊用了390位名人的书作420幅,洋洋洒洒,争取做到融知识性、欣赏性、资料性于一体,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和收藏价值的图书。希望透过一幅幅书作,让读者穿越时空,与众多作者进行对话。这也是我们在每幅书作下都配发作者简介,以及对所书内容进行适当说明的初衷。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倘若广大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还能读到一点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的话,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