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的长篇小说《国壶》,讲述了中国进入国耻重重的近代史,紫砂发祥地江南古蜀镇,以两代壶王为代表的紫砂艺人,秉承紫砂传统,恪守壶道精神,于国破外侮的悲辛时代,发生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
紫砂历史,可追溯到北宋,鼎盛于明代。紫砂茶壶,以其天然温雅本色,独特成型工艺,被奉为泡茶的最佳器皿。明末,中国紫砂由葡萄牙商人带至欧洲,被西方人称为中国“朱砂瓷”而享誉欧洲。清光绪年间,紫砂艺人赴日本传艺,中国紫砂又风靡东瀛。小说《国壶》,以历史为纬,紫砂为经,从古蜀镇一代壶王袁朴生东渡日本开篇,牵连出两代壶王围绕紫砂的人生际遇,悲情命运。
甲午战败后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江南古蜀镇,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古老龙窑闪亮着醉人的火焰,寄托着古蜀人希望的紫砂,在窑中发出澄澈的光晕。出窑的日子里,一把好壶,会立刻引来四方壶客艳羡的目光。不管外面世界发生什么变化,古蜀镇人固守着这一方水土,凭着老祖宗留下的独门技艺,在噼噼啪啪的开片声中,收获着生活的未来。小说中的袁朴生,是一位颇具魅力和传奇色彩的壶王。作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紫砂第一人,他身怀紫砂绝技,忠诚壶道精神,孤身一人远赴日本传艺,赢得异邦的尊重。书中有许多生动的情节,将他的制壶工艺、精神气质、人格魅力,富有感染力地展现给读者。袁朴生,蕴藉着那个时代紫砂艺人的典型意义。小说中,徐风以多年对紫砂的研究,将紫砂的历史渊源,泥料品种特性、工艺成型方法、器型流派传承、文人气韵的融入、龙窑传统烧制方法……都有着细腻入微、专业精到的介绍,相信会满足读者对了解紫砂知识的好奇。尤为撩人的是,徐风还在书中讲述了许多紫砂的奇闻轶事,方寸紫砂,竟牵系着各方神经,蒋介石、张作霖、杜月笙、日本天皇、岗村宁次、日本间谍……各色人等都出现在书中,展现了徐风对紫砂历史深入的研究以及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徐风笔下的紫砂艺人,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淳朴美德。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紫砂艺人秉承职业操守,坚持道义信誉的感人故事。壶道是传承在世代以制壶为生的紫砂艺人心中的神圣圭臬。徐风在书中对紫砂竞争中的阴暗心理,行业中种种违背职业道德的龌龊行为,也有着深刻地揭示。其中两段情节,可谓发人深省,振聋发聩,无疑是这部小说的经典章节。
一是壶王袁朴生手臂受伤残疾,不能做壶后,违背行业道德,将阿多做的壶盖上自己的图章出售。在世人质疑的目光中,他在内心矛盾煎熬中,竟残忍的想用毒药将阿多变哑,以维持自己壶王的“声誉”。但当他端着药罐来到作坊门口,望见灯影下的阿多正在痴迷做壶的情景时,良心于那一刻发现,人性战胜了邪恶,在悔恨自责中,将手中毒药一饮而尽。像一头作最后挣扎的苍鹰,向黑暗中的墙角撞去,沉寂的深夜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一代壶王袁朴生,以悲壮的自戕,维护了壶道尊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二是日寇侵占古蜀镇后,在日寇的威逼下,壶王阿多违心为日寇制做了“龙禧壶”,并按照三岛少佐的要求,违背民族大义,在壶上刻了“武运长久”四字。当他得知妻子怀着自己的骨肉,为保全他壶王的清白绝食而死,镇上紫砂艺人被一个个枪杀时,他在痛苦、误解、无奈中,于众目睽睽下,在将“龙禧壶”交与三岛的那一刻,他像被什么绊了一下,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倒去,胸脯撞在三岛的胳膊上,使三岛手中的“龙禧壶”滑落在地,在众人的惊讶中,一声闷响,“龙禧壶”化为一摊碎片。壶王阿多,以这一并非壮烈的举动,同样维护了壶道精神,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安宁。
两次沉闷的回响,展现了那个时代紫砂艺人的生命境界。袁朴生殉壶的一声闷响,用生命的忏悔,维护了壶道的神圣;阿多“摔壶”的一声闷响,以孱弱的举动,维护了民族大义的尊严。流淌在两代壶王血液中的壶道精神,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没有壮怀激烈的行动,却同样体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敢于承当的民族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年紫砂艺人甘愿付出生命捍卫的壶道精神,如今已渐行渐远。金钱,成为今天衡量紫砂的“惟一价值”,这无疑是紫砂的悲哀。历史告诉我们:1840年时,中国的GDP是大英帝国的6倍,日本的十几倍,但中国却在财富天下第一时,开始沦为世界列强欺凌的国家。丘吉尔曾深刻地说:一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也是一个道德的国度。掩卷《国壶》,从这一意义审视这部小说,“紫砂”给予我们今天的社会启示,是发人深省的。
近年来,徐风潜心紫砂资料的收集,深入研究紫砂历史,将紫砂历代人物敷衍成篇,可谓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使“紫砂文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国壶》的出版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文学贡献。
古老的紫砂——掘取大地泥土,腾挪在艺人手中,经烈火冶炼,涅槃而重生。悠远的紫砂回声,从泥而器的过程,犹如中华民族从黄土走向大海的历史进程。
《国壶》诞生于民间,泥土凝结的器皿,却拥有着脱胎泥土的高贵气韵,方寸间蕴藉乾坤的道德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