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晚清以来,作为改变历史进程重要人物的曾国藩。一生严谨治学、修身、平天下。虽然他没有黄袍加身,但贵为晚清皇朝的一等毅勇侯,外加太子太保。为风雨飘摇的晚清皇朝延喘,起到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风云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和有着高度的评价。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先生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后,改变了我在中学读历史书时,课本中对于曾国藩血刃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愚忠腐朽没落皇朝的印象。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曾国藩由一介平民书生起家,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入朝为宦。在祖训“懦弱无刚乃男人最大之耻”的影响下,外加坚毅和勇敢,形成了曾氏“刚毅”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治家上把平民生活的过程概括为:“早、扫、考、宝、书、疏、鱼、猪”治家八字诀。他反复告诫子弟:“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在处世上坚持:“读书以训诂为本,作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室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从曾氏所坚持的这些本要原则,我们不难看出,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他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态,是他集各家之大成,成就“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关键所在。在为官上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因而他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而且明智地做到功成身退。尽管他手握重兵,功高盖世,甚至几乎达到了可以黄袍加身的地步,但作为一代思想大家,他是深知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的。何况他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没有黄袍加身对于他来说,是受到了封建社会忠君思想和西方立宪思想的双重影响,因而也是不敢企望和奢求的,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种局限同时也是一种进步。
曾国藩是封建社会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位伯乐式的人物。他在用人和识才上也有独到的观点,在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里就介绍了他面相识人的精彩描写。王荆七就是跟随他多年,而且是救过他性命的随人。文人出身而事军旅的曾国藩,虽然一生战功卓著,但生来的固疾和战事的偶而不顺也让他萌生过轻生的念头。每次都是这些随人和幕僚让他起死回生,并重整战鼓进而达到胜利的彼岸。对于一座摇摇欲坠的封建皇朝,专靠某人的力量是无法支撑维持得了的。于是,曾国藩用他那伯乐式的慧眼,为晚清政府培养和发掘了一大批挽危机于倾倒的中坚力量。这其中就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唐国安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尤其是后来的学者和科学家对于中华民族的后续发展,特别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中华民族摆脱晚清以来长期深受列强蹂躏,国力懦弱,奋起自救,驱逐鞑掳,进而民族复兴打下了深刻的伏笔。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是他的又一个高峰,他吸收兼容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秉承了历来理学精髓,而成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并且学术造诣极深。他一生著述等身且文章、书法自成风格。尤其是继王船山、魏源之后把格物致知,物格后知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是湖湘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先驱代表。他“刚毅”的主要性格特征,其实,就是湖湘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集各路思想于大成的曾国藩,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会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从现在看来曾氏的一生无论从那个角度和层面上都是成功的。他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一部博大精深的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