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中英文作品均颇受读者欢迎,被译成多国文字,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华人作家之一。
她1958年出生于上海,家里几代都是知识分子,她的祖父,包括更上一辈的,都是留美的,学的都是文科,有学哲学的,也有学文学的。祖父严恩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教书,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40岁时,在对时局的失望中自尽身亡。其父是作家萧马,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移居安徽省马鞍山市,夫妻离异。其继母俞平是电影演员。
她从小就受到家里文学和艺术气氛的熏陶并且爱讲故事,这一切决定了她未来生活的走向。她12岁时参加成都军区文工团,学习舞蹈并学习写作。20岁时,作为战地记者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採访。
她走上文学这条路,跟父亲有一定关系。她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她在文学上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受她父亲影响非常大,她说过“没有我父亲的影响就没有我这个作家”。
1990年,她进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习写作,并获得硕士学位。在这里,她得到了另外的视角来反思积累的素材,从而使她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她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许多好评。
创作这部小说,跟她祖父的经历有密切联系。 她曾说过,陆焉识的原型之一是她的祖父,而且在书里还直接称陆焉识为祖父。
本书主人公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会四国语言。 在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教授,生活闲逸潇洒。 五十年代,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被打成了“***”。在历次运动中,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死刑。被判死刑以后,小说里说:“婉喻(陆焉识的妻子——引者)回到家就把陆家的房子抵押了,买了一份份礼物,一家家去送。也许是她送礼送出了成果,也许归功于焉识在监狱袜子厂搞的革新,焉识的死刑被缓到两年之后。婉喻的心定下来,两年时间,够她提着礼物走门串户,也够她在一家家客厅里静坐了。婉喻求情也是静静的,厚礼往茶几或方桌上一供:‘首长大人,您看着办吧。’” 最后死缓改为无期,陆焉识被劳改了二十多年。
小说从陆焉识在青海劳改农场的生活开始写起。写的虽是陆焉识的悲惨劳改经历,但读起来并不沉闷单调。因为作者在正面写主人公的劳改生活时,不断插叙他的一些往日生活的回忆,起到了调剂作用。这部小说的叙述有两条线:一条是写在青海劳改的陆焉识从场部礼堂看电影到逃亡的故事;一条是写他在上海的妻子婉喻的故事——陆焉识对她由不爱到爱,他冒死逃回上海,目的就是要当面告诉她:“他现在知道那麽多年他自己误了自己,也误了婉喻。他要婉喻原谅,他最好的年华没有给她。他一定要婉喻原谅他对她的心不在焉,在她身边的他仅仅是一份面带微笑的在场。”第一条线像惊沙扑面,第二条线如习习和风;两条线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交织进行。最后两条线交汇到一起:陆焉识1979年回到了上海,受到他日思夜想的儿子和女儿的冷遇,跟他相爱的妻子则得了失忆症。
这部小说艺术上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採用正叙、倒叙、插叙、追叙等等手法,重点写了陆焉识去场部看电影里的女儿和逃亡回上海请求妻子原谅这样一个故事。
对国家、民族的经历进行沉重反思和敢于而且善于触碰读者关心的“敏感”问题,是严歌苓的作品广获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土改及其后农村真实历史的《第九个寡妇》和描写一个女知青被蹂躏糟蹋的《天浴》等作品的广获好评都可以支持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