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敏·何45岁,他决定开始学习飞机驾驶并接受飞行的训练。一年后,他取得了私人飞机驾照。其实,这并非一时的冲动,在父亲的影响下,诺敏·何从小就有了“航空梦”和“摄影梦”。那时,家里订有《大众摄影》和《航空知识》,诺敏·何每月就盼着这两本杂志到来,然后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有了驾照,买了飞机,加上有着数十年的摄影经验,诺敏·何的航拍旅程正式开始。在和林格尔县,当地政府给诺敏·何建了300多米长、20米宽的飞机跑道,这成了诺敏·何梦想起飞的地方。由于是手持相机航拍,诺敏·何可以从任意角度取景,因而航拍效率极高。他曾创造过从起飞到降落的10分钟内航拍了121张可用照片的记录。
2006年,诺敏·何航拍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同年,航拍黄河太极湾、双龙湾、硕蟒湾、阴阳湾、老牛湾;2007年,航拍鄂尔多斯全境、乌海全境;2008年,航拍阿拉善盟全境;2009年,航拍锡林郭勒盟全境;2010年,航拍呼伦贝尔盟全境;2011年,航拍阿尔山7个天池9个堰塞湖;2012年,航拍乌兰察布市全境……在诺敏·何的办公室里,挂有一幅内蒙古自治区地图,每拍摄完一个地方,他都要在那地图上把对应的点圈一下。他要把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城市、古迹等都拍摄下来,在地图上把内蒙古全境都“圈”一遍。
同样的风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出来的作品自然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诺敏·何的视角里,没有仰视。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蜿蜒的路成了光亮的曲线,成群的牛羊成了斑斑点点,大片的庄稼地都是按颜色区分的,长城和黄河相邻,村庄和古堡并存……
这些作品都以俯视的角度,大场景地切入人们的视线。《一匹枣红马》摄于锡林郭勒盟的乃林郭勒草原,这里是内蒙古马群较多的草原之一。这里的马都是比较怕生的,飞机飞过的时候,马群马上跑开了,所以只能拍到它们星星点点的“背影”。
《马蹄山》摄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在达里湖西边有几个半环形的山,就像马蹄一样,当地人管它们叫马蹄山,其实这是一个火山口。诺敏·何拍了很多的火山口,这些山虽然伤口依旧,但大都还原为绿色的了。《黑城子》是诺敏·何2008年在阿拉善拍摄的照片。这里曾是一座很重要的城堡,是当时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如今从空中俯视下去,只剩下斑驳的影子。
河流是诺敏·何拍摄的一个重要对象,比如得尔布尔河、诺敏河、西拉沐伦河……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河,那么西拉沐伦河就是祖母河了。《西拉沐伦河》这幅图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奶奶伫立在历史的时空中,虽然老奶奶的面目已经消失于久远的岁月中,但观者仿佛还能感受到裙摆里的温暖。《断了千年》拍摄的是一条干涸多年的河道,是诺敏·何2008年在额尔布盖大峡谷返航时发现的地貌。我们知道,有些河流是季节性的,一到夏天就会有水流,可是这条河流却不大可能再有水流了。
诺敏·何在航拍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的困难。在中俄边境有一条河流,叫额尔古纳河,是中国的界河、蒙古人的母亲河。诺敏·何早就想拍这条河了,可是这必须征得中俄双方边防军的同意,并且这里的天气多变,想要找到适合的拍摄时间点也非常困难。通过持续地努力,诺敏·何终于得以在额尔古纳河上进行了长达100公里的航拍,成功地把许多地段都拍了下来。
在他的拍摄中,最要命的是飞行中遇到的难以预料的险情。有一次,呼伦贝尔草原迎来了第一场降雪,为了记录下莫日格勒河的雪景,诺敏·何铲出了一条两米宽的跑道,在皑皑白雪中发动了飞机,并坚持以每分钟5000转的发动机转速完成了10多分钟的航拍起落。“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危险,在低温环境下,如果发动机转速低导致了空中停车,后果将不堪设想。”诺敏·何说,这样的冒险在他1000多小时的飞行里,还有很多。
不管会遇到什么危险,诺敏·何还是在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他说:“想到就要去做,而且一秒钟都不要停。事实上,有很多年轻人犹豫一下就错过机会了,所以你不要等,一秒钟都不要等,你想到就一定要做。”为了航拍,诺敏·何把自己做生意所得的利润都投入进去了,因为他想把他的家乡展示给全世界。他说:“我想让全世界人来我的家乡看一看,到我们美丽的内蒙古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内蒙古和传统意义上的内蒙古是不一样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诺敏·何还在继续拍摄着内蒙古,但他又有了新的梦想:将来条件允许,到许多城市、许多国家停停走走,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再背上个笔记本,随时往网上传点东西。(那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