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那时候我只是欣赏她作品中鲜活、凛冽的市井气。这个词语她未必认同,但文学就是万家烟火,能把文学写出烟火气,能把这烟火气写进万古江河就是高手。这么多年过去,我甚至忘记了作品的名字,但她小说中很多经典细节至今历历在目——腰长腿短的锦衣甩门而去的决绝;“塌了”,这是她表达男人容颜老去时沉甸甸的一个词,我见到林那北第一句话就是问她怎么会想到这样说,她说忘了。而我无法忘记。文坛有不少作家沉溺于把织毛衣的瞬间写到几千字,她竟然用“塌了”两个字写尽了一个男人几十年沧桑,如此惜墨如金,不是谁都能做到。而且,她不装,在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她竟然写在电梯里告诫女儿离收破烂的远一点。她使小说的日常写作变得生动尖锐,而且,她摒弃了矫情、琐碎、故作姿态,清晰地再现了我们熟知的人群中活色生香的人生。
后来,我陆续读了她的《燕式平衡》《唇红齿白》《晋安河》。细品她作品的名字,从《沙漠的秘密》到后来的《我的唐山》,匠心天赋,每一篇都富有深意又含而不露。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只是惊叹于她的敏锐,她保持了和生活的同步,甚至走到时代前列,这使她的作品无论写多么灰暗的题材,都拥有蓬勃的生机。
和别的作家不一样,林那北的写作目前还不能归类。我后来得知,她曾是颇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后来在质疑声中写小说竟然风生水起,更显峥嵘。读她的作品,你感觉她几乎无所不能,她不甘于在任何一个领域停留,一直在挑战自己,你无法看清她的写作边界,从现实到历史,从城市到乡村,从农民工到时尚人士,每一种写作资源她都驾轻就熟。在她的小说人物群像中,发廊女、罪犯、教师、官员、历史人物、问题少年……完全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微观世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万物丛生。
从她的作品里,我几乎能触摸林那北的精神脉络。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和我们一样有相对牢固的价值观和写作姿态。我在她的《晋安河》中看到了她对世界的期许,我强调这一点,是我不愿意把这篇小说仅仅读成对男人和**关系的判断,我认为那样小看了林那北写作的初衷。我读到“我要的就是真,就是干净”,当时觉得自己真懂林那北,起码我懂得她在写什么;《有病》中她写出了人世的苍凉,但在林那北心里,有病的显然不是陆多多,或者说,不仅是陆多多,而是陆多多经历的人和社会。陆多多身体有病,而更多的人,甚至现实本身才是带病之躯。《李四》可以归为底层小说,我理解的是,这是她在证明一个作家的立场和心意。由于时间原因,我没有来得及看她的《我的唐山》,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将来单独为此写点什么。
说实话,写作者到这个年龄,该经历的和不该经历的,一般都经历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多数人都世事看透,人情看淡。但林那北不同。她的为人和她的作品透出一样的气息——尖锐而不尖刻,幽默中有分寸,锋芒里含悲悯,她一直是善良周到又明白的人,这和很多作家,尤其是女作家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林那北比喻为水,那她是清洌的,透彻的,冷,但不伤人,她有一颗永不会结冰的心。我喜欢她这一点,喜欢她至今能做到这一点。
前年,林那北来北京,我有幸见到了她。这么多年了,她还像10多年前照片上那样漂亮。她知道我写了很多**领域的作品后说:“我其实也在**工作过。”我于是又慢慢了解了她的经历——做过记者,进过**,尝试了新闻、散文、影视剧剧本等多种文体;母亲、妻子、朋友、领导、作家……她对于自己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是认真的,并且做得很好。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创作风格。这些角色她都经历过,这是其他作家没有的。
我最近一次被林那北触动,是今年2月26号,她在微博中发了一张图片。画面中,两位进城打工的女青年坐在路基上小憩。林那北在微博中的注释语说:“许多粗粝的瞬间,都令人百感交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位作家的心性、才气、立场跃然纸上。
很多人和我一样,爱着林那北和她的作品,她和她的作品值得我们这样爱着。
在本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我对小麦的感情》,我印象中是她的,到网上一找,果然,只不过那时她还叫北北。那曾经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小说,小麦是一名播音员,一位出租车司机对她的声音产生精神依赖,那个故事和语言美得回肠荡气。而且颇为奇妙的是,小麦也曾是我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我为这种殊途同归的缘分深感荣幸。(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