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陈世旭:发现世界与发现自己
    陈世旭:发现世界与发现自己
    • 作者:陈世旭 更新时间:2013-03-19 06:36:1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92

     

      很多年前,有位美国青年大学毕业后投身当时最热门的找石油工作,在大沙漠里一待就是好几年,一无所获,不得不怀了无限的失望离去。在那个西部小镇简陋的火车站候车的时候,他默默地守着一大堆找石油的仪器设备,满腹懊恼和悲伤。

      然而,就在他离去不久,就在他满腹懊恼和悲伤地守着一大堆找石油的仪器设备的火车站下面时,别人钻探出了大油田。如果他不是在那天离去,而是再坚持若干时日,把他的钻探范围再扩大几公里,他就完全可能是那座大油田的发现者。

      这是一个在发现世界的事业上的失败者。

      相对于发现世界,发现自己其实也并不容易。

      也是多年前,我在大学混文凭。我们那个班都是些在文坛上走动的人,除了少数几位多少闹出了一点响动的,大多是像我这样的庸碌之辈。但有一位老师却很把这班人当回事,常分拨约去家里畅谈,极表赞赏和友好。他开的历史讲座很受学生欢迎,我们也是慕他讲课的名打算去当面向他讨教历史知识的。但去了却发现他的谈兴却只在小说。他熟知当时文坛的许多人事,不仅如此,他自己也在课余“试着写了一点小东西”,希望“不吝指教”,并“帮助发表”。他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能加入“作家协会”。因为是敬仰的老师,大家拜读得很是认真,结果是实在爱莫能助。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确不是不肯为老师出力。多少年过去,他始终没有小说问世,我们见到的是他在国家媒体上大放光芒,跻身于灿烂的电视星空。虽然很难说是什么真学问,但完全凭着对现成史料文本的极其生动的通俗解读,进入了当代中国的新富阶层。让所有在故纸堆折腾了一辈子却出不了头的同行要么嫉妒得眼睛出血,甚或恨得咬牙切齿,要么重新检讨自己的人生——在一个不需要真学问就能大红大紫的时代,皓首穷经还有没有价值?

      早已成了明日黄花、而今存在的意义只是供各类新锐开涮的我们偶尔相聚,谈起这位老师,很为他欣慰——虽说年纪相仿,老师毕竟是老师,都知道他心性高,自视也高,而今名满天下,总算是一慰平生大志了。却没想到在博客上看到他对当代作家和“作家协会”的辛辣嘲骂。一个已经是大名人的学者当然有权对当代文学痛加挞伐,只要说得有理,大家只有认可羞惭,但我们从其中听出的却是一种发泄,见出文学仍是老师的一个心结,并且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文学之外再大的成功也不能取而代之。

      这让我们很是遗憾,不是因为觉得老师一阔脸就变,而是深为他担忧:一个人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得到巨大成功却始终对自己无可企及的事业耿耿于怀;明明有人所不及的长处,却非要在己不及人的短处上争强好胜,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人生的悲哀。许多人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总也得不到幸福感。

      这样的事情我们常常遇到。有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对自己职业和自己丈夫不满意的总是比满意的多。

      看来,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种。问题是不要造成过度的心理失衡,尤其要紧的是发现和珍视自己所具备的潜质和能力。从那所大学毕业后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引用过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哈维·考克斯的一句话:“我们如此狂热寻觅的东西,可能最终只是那匹我们一直在骑的马。”倘若我们像两千年前的那位燕国寿陵少年“……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那就太糟糕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