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原来公众眼中曲高和寡的形象开始变得时尚、流行;原来行业眼中只有文化没有市场的形象开始变得资本激荡、活力十足。纪录片以其跨时空、跨文化的品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成为传媒市场的潜力股。
忧:伴随市场化、产业化带来的纪录片生产快乐与悬念,视觉文化至上,技术美学与戏剧美学凸显,思想让位于视听快感,美学让位于悬疑套路等,是纪录片发展中应该警惕的趋势。
2012年,中国纪录片蕴酿已久的力量终于喷发,像一座深沉的火山。这是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元年,也是产业化推进与国际化开拓的重要一年。我们一起见证了改变历史的时刻:
2012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魅力纪录》与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迅速走红,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美食与故乡、童年链接,以东方人文气质完成国际表达,穿透社会网络神经,一播出就引爆全社会的美食欲望和亲情回忆,制造了一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传媒事件。继《话说长江》《望长城》之后,中国纪录片再一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制造公众话题,将纪录片从小众引向大众,带来一场持续火热的“舌尖热潮”。在中国,纪录片第一次牵动了如此之多的社会神经,创造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奇迹。
由此,中国纪录片的社会生态与媒介生态也在迅速改善:原来公众眼中曲高和寡的形象开始变得时尚、流行;原来行业眼中只有文化没有市场的形象开始变得资本激荡、活力十足。纪录片以其跨时空、跨文化的品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成为传媒市场的潜力股。
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元年
从政策发布、平台建立到品牌诞生,短短3年间就风驰电掣般穿越创建期,成功地创造出第一个品牌。这是社会各界的合力,更是纪录片人积淀的激情与智慧。
品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与市场行为的成功标志。《舌尖上的中国》可称作中国纪录片第一个成功的品牌。中国曾经拥有不少成功的作品,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从《望长城》到《故宫》,从《英和白》到《大国崛起》等等。这些作品的成功是独立艺术事件,并非可复制的工业模式。而品牌是一种可重复生产的模式,国际纪录片主流市场正是各知名品牌的天下,如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 Channal)、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等。《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业绩证明,这个品牌已得到国际认可。当然,中国还需要更多纪录片品牌,尤其是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文化传播力来自于品牌传播。
2012年,精品大片数量迅速攀升,面对社会现实,纪录片迅速作出反映,生动地捕捉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富有意味的瞬间,用镜头留下了这个时代的丰富表情和人文思考。纪录片《春晚》在春晚播出第二天就于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等播出,以2012年央视春晚为切入点,跟踪拍摄春晚的创作过程,同时穿插30年来春晚的变化成长,全面采访历届春晚的主创人员和春晚标志性人物,梳理从1983年至2011年春晚的珍贵影像,并融合有关人物故事,从中折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春晚》以超越常规的制作速度与贴近热点事件的播出方式开创了纪录片切入现实的新模式。《超级工程》关注中国各领域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采用国际化视野,影像震撼,注重细节的发掘和刻画。除常规拍摄外,该片借助CGI和航拍、水下摄影等特殊摄影技术,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自然、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是纪录片追寻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人物的群像构成了中国影像史记。《中国有个暑立里》用质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彝族村落暑立里因为一个篮球而发生的变化。《造云的山》展现了中国西部罗布泊南麓山脉中,工人们开采石棉的工作、生活场景。《三姊妹》记录了云南山村留守儿童的贫困生活。《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友谊、心理发育与精神成长。《索马里真相》则把视角伸向海外,聚焦索马里海盗这一热点事件。《活力中国》所展示的农民导游、网上服装师、个人航海家等人物更揭示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也许有些现实题材纪录片戏剧化并不突出。确实,生活并不总是戏剧。当媒体传播的作品为追求收视率、高票房而捕捉甚至制造戏剧冲突之际,也应该看到平淡生活更是一种社会常态,并且同样具有记录价值,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是复杂、多面的,纪录片同样应该复杂多样,而不是定于一尊。因为记录现实是纪录片最本质、最重要的工作,尤其在这样一个多元、剧变的时代,复杂的人生际遇、繁富的社会百态与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境构成了超越想象的生活侧面。如果留在纪录影像里的都是情景再现与动画还原,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不少作品取材于人文含量丰厚的历史遗址或器物,《故宫》《圆明园》《敦煌》《颐和园》等作品都是成功的典范。2012年,以中华文明为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再次精品叠现,《故宫100》《China·瓷》《滔滔小河》《黄帝》等作品传播了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故宫100》以现代艺术风格, 融汇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帧创意等各类艺术表现手段,透过看得见的空间,讲述紫禁城建筑那些看不见的价值及其所承载的历史。艺术风格轻巧、新鲜,注重画面品质,更适合网络传播与快节奏的生活和快餐化的口味。《China·瓷》讲述了中国外销瓷,特别是明清之际与整个世界接触与相互影响的故事,探讨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将中国瓷纳入自身的社会生活艺术、宗教、政治和经济之中。本片既关注文物细节,又聚焦全球主题:瓷作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如何将世界相联。《滔滔小河》以探索远古时期中国新疆沙漠地区人类迁徙为主旨,记录了一次对新疆小河墓地的发掘考古过程,通过对罗布泊地区古地质、人口的迁徙,以及生物学依据独特的诠释,展示了古老奇特的中国西域文明。而《黄帝》则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事,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源流。
技术美学日渐成熟
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为了制造视听奇观,纪录片制作者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纪录片的视听效果。对于精品大片来说,技术美学是一道必修课。
《故宫100》使用了中央电视台最尖端的技术设备——全世界销售的第一台索尼SRW9000数字摄影机,拍摄出高清画质的影像。同时,它运用微距摄影展示故宫建筑的繁复与精致,以特殊视角展示了一个陌生的宫殿。《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SONY—F3——这款可以换单反照相机的镜头,采用微距摄影,拍出大量高清浅景深镜头,放大细节来表现食物的美味质感,带给观众在生活中无法看见的视觉感受,视觉冲击带动情感共鸣。对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是这部影片引起极大反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超级工程》为了表现工程的超级之处,借助CGI和航拍、水下摄影等特殊摄影技术,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与技术美学密切相关的是视听风格的变化。视听语言节奏明显加快,视听造型力求新异,造成叙事紧张与视听震撼,受众在视听快感中进入规定情境。《舌尖上的中国》大跨度的结构方式、密集的故事和信息与快速剪辑构成了叙事的速度感,光影声色,垂涎欲滴。每集50分钟的时长,平均镜头量达到850个。除了3分钟片头片尾,平均每个镜头只有3-4秒。这比过去动辄10秒、20秒的长镜头节奏提升两到三倍。《故宫100》以装置、设计来结构镜头,创造出陌生化效果,并以快速剪辑、不规则构图消解了故宫沉重的形象,影片轻灵明快,兴味盎然。
与技术美学相关的是中国古典美学元素融入现代视听语言,创造出具有中国美学特征的作品。纪录片里的中国美学元素并非首创,但2012年的纪录片别有意味。《舌尖上的中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以水墨渲染的方式揭开了序幕,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示出一幅幅国画式画面。尤其是片头定版画面,看似那么寥寥几笔的点染,山水画般的腊肉海报展现了中国美学韵味。虽然影片节奏急促,但会意处却是舒缓静默,宛如国画的留白。我们不能说这部作品就是中国美学风格,但不经意间却流露着中国美学趣味。《China·瓷》浸透着中国美学风情,含蓄内敛、虚实相生,尤其展示古老瓷器的段落,堪称视听华彩乐章。作品片名采用印章方式呈现,突出了陶瓷的中国风格。
市场上优秀纪录片产品供不应求
这一年,中国纪录片首播节目量约17500小时。纪录片产业价值刚刚苏醒,市场收入据保守估计不低于15亿元,生产投入不低于13亿元,连续3年以30%的速度成长。央视纪录频道从2011年广告招标的2亿元翻番到2012年的4亿元,上海纪实频道收入1.6亿元,比上一年小幅增长。中国教育电视台3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与北京纪实高清频道增长态势良好。
民间积蓄的力量迅速爆发。从事纪录片行业的民营公司多数成长较快,一些经营能力较强的公司经营业绩甚至翻番。
市场上优秀纪录片产品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拉动纪录片价格逐渐升高,电视播出权从两年前一分钟不足100元提升到300-500元,首播权可达到1000元。然而,对于纪录片生产而言,单靠版权销售收回成本依然并非易事。目前,纪实频道与民营公司的盈利之道都源于广告,版权交易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其他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纪录片运营空间还非常巨大。
半个世纪以来,大众传媒以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科技的产物为载体,无孔不入地挤进公众的内心深处。文化产业链的建构、传媒产业全球扩张、重组建构“大文化产业”链的过程中,纪录片也在加紧市场化,延伸自身产业价值链。由此带来纪录片生产快乐与悬念,视觉文化至上,技术美学与戏剧美学凸显,思想让位于视听快感,美学让位于悬疑套路等,这是纪录片发展中应该警惕的趋势。
国际化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这一年,中国纪录片开始参与国际对话。从国际电视节展览、销售,到国际合拍项目,再到引进国际团队参与中国纪录片节目制作。从戛纳到华盛顿,从伦敦到东京,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陌生的身影。《中华功夫》《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作品成功实现国际传播,而央视纪录片国际销售突破220万美元,也创造了历史纪录。
国际化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以中国眼光审视世界成为一种新趋势。2012年的《货币》《金砖之国》再次展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与卓越的视听表达。《货币》拍摄地点跨越意大利、希腊、英国、法国、德国、南非、美国、日本等国,从人类诞生、货币出现、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到货币与人类的关系、货币本质之类的哲学思考,影片从现实起点提升到人类高度,表现出思维的广阔与深厚。《金砖之国》通过对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四国的介绍,开阔了中国观众的视野。《体育的力量》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间的4年为时间坐标,从普通人、运动员和国家三个层面,反映体育在中国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体育认识的变化。《环球同此凉热》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入手,探讨工业文明以来气候的变化,提出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今天应该追求生态文明。联想到最近一段北京的雾霾天气,此片的现实意义与思想价值超越了简单的赞美诗。
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驱动作用日益显现。但纪录片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不少:对于全国而言,纪录片是一个整体行业,不应当是条块分割的地方空间,因此,资源整合势在必行;纪录片产业发展让人才短缺显得日益急迫,纪录片教育亟需调整与发展;与此同时,纪录片的文化和美学特性尚需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多元共生的局面有待培育。(张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