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在场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2011-06-16 04:23:39
黄惟群: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
<!--正文内容begin--> 当今中国的文学批评太多“关系”,这已成文坛中人饭后茶余的谈资、甚至饭后茶余都没兴趣再谈的谈资。谈与不谈,体现的都是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默认”。这“默认”,其实反映的也是一种利益,即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必须说明,利益不在文学的关心范围中...
[阅读全文]
2011-06-14 04:44:49
陈众议:二十年后谈“孤独”
<!--正文内容begin--> 《百年孤独》影响了我国好几代读者,但自从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国内就逐渐难觅其踪影,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未能取得此书的中文授权。近20年后,这个状况终于改变。《百年孤独》的中文版权被国人购得,重译的《百年孤独》也于近日出版。...
[阅读全文]
2011-06-08 05:05:3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
我以为,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面向作品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学批评当然要面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但是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一样,也是某一时代、某一种文化语境的产物,都应该面向世界,都应该有对世界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体验。只有这样的批评才会与时代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才能...
[阅读全文]
2011-06-03 02:35:36
白烨:2010文坛的标志性现象
<!--判断阅读权限--><!--判断是否已经扣点--> 2010年的文坛,除了各类创作持续活跃,各类作品纷至沓来以外,还发生了一些文学争论、文学官司等相关事件,整体上显得波诡云谲,乱花迷眼。但如此杂沓而丰繁的事象之中,有的如过眼烟云,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却让人难忘,甚...
[阅读全文]
2011-06-01 03:10:25
付秀莹:作家是寻找语言的流浪者
<!--正文内容begin--> 或许同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有关,作家笔下的文字一定是各具面目的。有时,这不仅仅源于一种艺术追求,恐怕也是作家与他的文字之间的精神契约,,语言是他一生的梦想,带着某种宿命般的意味。 从审美情趣上,我大约应该偏于古典的一路。倚遍阑干,天涯望断...
[阅读全文]
2011-05-31 02:51:06
梁炀:非虚构,让文学回到现实
<!--正文内容begin--> ◆呼吁作家们建立起刚健有力的行动和认识意愿,而不是靠着“二手生活”自得其乐 ■“非虚构”是个舶来品,英语中的“Nonfiction”一词,直译是“非小说”,还可译为“非虚构文学”。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以“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为代表的...
[阅读全文]
2011-05-27 03:07:02
江弱水:图像时代,诗人何为?
<!--正文内容begin--> 我一直想参透这一名字的奥秘,如此动听的,如此动心的,在两千多年中国大地的唇吻里念叨了两千多遍的,三月三。 各民族一般都有择日沐浴水中来祛邪疗疾的习俗。印度人去恒河,中国人去黄河,或者黄河的支流。《诗经·溱洧》是一首美丽而快乐的诗: ...
[阅读全文]
2011-05-22 09:13:06
文论研究与当代价值观建设
<!--正文内容begin--> 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时代政治和思想历史的一部分,任何理论都只有作用于其所身处的时代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因为任何一套关于文学的特点、性质、意义、价值、语言、感情和经验的理论,势必要论及关于人类个人和社会性质的更广更深刻的信念,这里包含对历史的...
[阅读全文]
2011-05-19 04:05:45
燕舞:非虚构的力量
<!--正文内容begin--> 4年前,批评家吴俊领衔撰写了《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了“与新中国共生的国家最高文学刊物”。 其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匡汉的博士李红强(2001—2004年在读)出...
[阅读全文]
2011-05-16 03:22:58
吴亮:论批评的可能性,与不可能的批评
●批评是一种改变现实的渐进力量,它时而激进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现实是那些对世界有看法的人们共同予以改变的。 ●批评应该是民意的一部分,哪怕只是“有限民意”!批评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寻找退路,如果它满足于这么做,终有一天会失去自己最后的那...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陈增励:一片丹心风浪里
李昌杰:浅论《九天贡胶》的对比艺术...
董华:卜一诗作的悲悯情怀——读《花...
润之风雨:从独库公路贯通到新疆舞的...
黄秀峰:新质生产力语境下宁阳凤凰山...
马国顺:姚凤明先生长篇小说《淮商传...
路忠强:七彩风铃伴人生——读孙龙强...
《诗探索》专访||诗人吴玉垒...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王树立:故乡的诗魂·故乡的云——读...
与鲁迅同游:评刘德安的《历史与灵魂...
李木生:《鲁迅评传》自序...
龙洋:刘合军诗作《鸭子的时光》延伸...
刘合军:诗意与画面的立体呈现 ——读...
张笃德:新工业诗歌应有的样子——从...
于坚:还乡的可能性——从诗的蓝调开...
郭宝亮:批评是一种有思想的生产...
重点推荐:当前阶段的散文观察...
贾想:“土的写作”与“风的写作”...
徐勇/郭良干:“第二个结合”的“中国...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