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在场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2012-08-29 03:03:53
朱鸿:贾余散文比较论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余是余秋雨,贾是贾平凹。余没有小说,懂学问,贾不做学问,多小说,各有各的优势。他们的文学既成功,又成名,影响甚广。当然余风度翩翩,口才杰出,遂能适时发展,秉持现代传媒为自己所用,腾声三地,身游两岸。贾形象黯然,嘴...
[阅读全文]
2012-08-27 03:00:53
南帆:文学批评的三种需求
这一段时间,有许多人谈论文学批评的现状。我对于文学批评的观感又是如何呢?可以套用一个许多场合都在使用的表述:文学批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与读者、作家和理论学术界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许多由杂志和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学术会议。现...
[阅读全文]
2012-08-23 03:00:25
李春江:莎士比亚汉译的中国语境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诗歌朗诵,选自于莎士比亚名作《暴风雨》(TheTempest)中卡利班的一段著名台词:‘Benotafeard;theisleisfullofnoises’(不要害怕,这岛上已满是喧嚣)。这句台词也被刻在现场悬挂的奥林匹克大钟上。整个开幕式的构想,灵感就来自于《暴风雨》,这部剧被认...
[阅读全文]
2012-08-21 04:00:41
海飞:人性是小说与剧本共同的焦点
1986年,还是个少年的海飞捧着一本文学杂志,好奇、虔诚而神往地抚摩着发皱的纸页上作者的名字。其时,他尚不能清晰地说明白人物、题材、小说、文学之类的词语,却莫名而真切地被那些铅字吸引着。 2003年,他的中篇小说《温暖的南山》在《十月》第三期发表,张满朵和她痴呆...
[阅读全文]
2012-08-20 04:03:00
王春林: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大约自1990年代中期始,中国小说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后来被概括为“底层叙事”的创作潮流。这一潮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对当下越来越贫富悬殊的时代里的底层民众,予以必要的关注与表现。伴随着中国现实社会种种...
[阅读全文]
2012-08-15 04:01:29
张贺楠:先锋文学的新面孔
近年来,先锋文学的理论争鸣吸引了许多批评家的目光,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切中了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精神变异和文化象征中的后现代性问题;洪治纲的“先锋文学聚焦”专栏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的突围发展;何锐编选的《守望先锋》收录了韩东、朱文、残雪、麦家等新...
[阅读全文]
2012-08-10 03:03:42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小说《浮沉》:向中国社会横向切下的一刀记者:你从2002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多部短篇小说,其中《卡卡的信仰》《杀鸭记》都颇受好评,2004年推出小长篇《最爱》,并着手准备民国长篇历史小说《琉璃时代》。为什么会在2007年9月,《琉璃时代》修改期间,突然化名“京城洛神”,在...
[阅读全文]
2012-08-02 03:05:52
江天:坚韧是生命的脊梁
[阅读全文]
2012-07-31 02:09:32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入”与“出”
[阅读全文]
2012-07-30 04:07:07
黄贵珍:儿童文学不能回避生命之痛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当下的中国孩子,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看似要什么有什么,但在家里却只能以电视、玩具为伙伴。孤独、压抑、迷茫、苦难等生命之痛,成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朱自强就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担忧:“在当下这样一个功利主义...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陈增励:一片丹心风浪里
李昌杰:浅论《九天贡胶》的对比艺术...
董华:卜一诗作的悲悯情怀——读《花...
润之风雨:从独库公路贯通到新疆舞的...
黄秀峰:新质生产力语境下宁阳凤凰山...
马国顺:姚凤明先生长篇小说《淮商传...
路忠强:七彩风铃伴人生——读孙龙强...
《诗探索》专访||诗人吴玉垒...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王树立:故乡的诗魂·故乡的云——读...
与鲁迅同游:评刘德安的《历史与灵魂...
李木生:《鲁迅评传》自序...
龙洋:刘合军诗作《鸭子的时光》延伸...
刘合军:诗意与画面的立体呈现 ——读...
张笃德:新工业诗歌应有的样子——从...
于坚:还乡的可能性——从诗的蓝调开...
郭宝亮:批评是一种有思想的生产...
重点推荐:当前阶段的散文观察...
贾想:“土的写作”与“风的写作”...
徐勇/郭良干:“第二个结合”的“中国...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