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3-06-25 02:13:41 石一枫:重构文学与现实的联系
    </H1>  和许多朋友们谈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诸多已被经典化的小说,总会听到类似的感叹:那个时候的小说真好写。这样的感叹大多是就作品的“文学性”而发的。《班主任》《伤痕》《李顺大造屋》《平凡的世界》,这些曾经并且至今脍炙人口的名作,无论从人物是否复杂还是从结构是...   [阅读全文]
    2013-06-24 04:08:45 韩耀旗: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鬼使神差》是继《心中有鬼》之后,李晓平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也是以公安故事为题材的。  李晓平是一个讲究叙事策略的作家,乍读这部长篇小说,甚至读到一半的时候,你一定还会被一桩刑事案件的情...   [阅读全文]
    2013-06-17 02:01:41 张莉: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
      某种程度上,讲一个老少咸宜、起承转合的故事已经成为当下诸多写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此时代青年写作者获得名利的捷径。但曹寇的追求与此背道而驰,曹寇不讲究戏剧化效果,不追求人物跌宕起伏的外部命运,不借助编造这样的命运以赚取读者的廉价的眼泪。很显然,曹寇对世界的理...   [阅读全文]
    2013-06-09 02:05:03 于平:文化的“平视”
    </H1><!--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偶读《新京报》,看到为纪念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开播20周年所写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写得很“平视”。通过时间、崔永元、白岩松、敬一丹、柴静等“栏目功勋”的点滴记忆,让我们捕捉到这一栏目的功成名就,其实就在于“平视...   [阅读全文]
    2013-06-07 03:08:05 钟芳:走近真实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生最辉煌之时,留下这么几句简单的遗言,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将他生命里程的终点定格在了这一年的沧桑风雨中,让世人震撼。其死因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世纪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王...   [阅读全文]
    2013-05-31 02:08:33 申霞艳:“70后”如何表达历史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70后”被诟病的首当其冲的理由是沉湎日常生活,缺乏历史深度。面对这种理直气壮的质问,乔叶用长篇小说《认罪书》(《人民文学》2013年第5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这部作品隐藏了一位女作家向历史迂回进军的雄心。克罗齐有言:...   [阅读全文]
    2013-05-30 05:49:34 陈莹峰:自古英雄出少年
    送去五月的芬芳,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六月,是童年和梦乡。六月,有童年的沃土和太阳,六月热情的阳光,六月湛蓝的天空、芬芳的鲜花,都是在为儿童祝福。六月的激情、感动和希望,都是因儿童而充溢。因为有了儿童,山才有了生命,水才有了灵...   [阅读全文]
    2013-05-29 02:04:47 小川:读水·读月·读生死
      静水流深。我总是感受诗人李孟伦的沉默,沉默得若有所思,沉默得意味深长。不过,我知道,在他的沉默里,一定有诗情的“泛滥”。  他清瘦的身体里蕴含着“肥厚”的思想。我曾担心,这种单薄和憔悴,如何承载诗人激情的大起大落。随着了解,发现这担心显然多余。无论他多大幅...   [阅读全文]
    2013-05-24 03:00:25 赵畅:永远的优雅知性
    </H1>  每天上班,我总会在第一时间打开电脑。然而,4月22日注定是一个让人如锥刺心的日子。当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噩耗——“沉痛哀悼!上海女作家程乃珊今日凌晨去世。很痛!她书写的旧上海,还原这个城市贵族的尊严,高雅而温馨……”映入我的...   [阅读全文]
    2013-05-23 02:13:43 丁尚明:一曲真爱至诚的歌
    癸巳早春的某天,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运河》飘至我的案头。瞟一眼发表的散文拙作《做一个幸福的人》,便信手将杂志翻阅起来。一篇题为《五桂河》的小说,深深拽住了我的目光,我顾不得手中的活儿,一气将小说读完。我被作者优美老辣的语言所折服,被小说营造的那种肃静幽雅的氛围所...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