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4-05-23 02:12:19 樊星:追求智慧的文学批评
    </H1>  在看过了许多晦涩的文论,并注意到这样的文风还在评论界以及高校学生中蔓延以后,就感到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了:如何在文学评论中写出人生的智慧、文学的风采?而这样兼具智慧与文采的文论风格,其实在当代已经产生,只是没有蔚然成风而已。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   [阅读全文]
    2014-05-22 02:07:54 黄桂元:知识分子世相的悲凉长叹
      方方的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题目一语双关,内隐玄机,反讽意味尽在其中。方方对社会世相的书写从不蜻蜓点水,而是抽筋剔骨,针针见血,显示了一种深度现实主义写作的文学风格。  《惟妙惟肖的爱情》通过叙述禾呈教授一家在现实冲突与文化焦虑中的不同命运,表现了知识分子...   [阅读全文]
    2014-05-22 02:01:54 吴义勤:历史现场的重返与再现
      作为一种非虚构文体,报告文学在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历史与呈现现实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优势。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对诸多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叙述再现历史长河的震撼与壮阔,呈现现实生活的生动与丰富,塑造形态各异的人物,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相比...   [阅读全文]
    2014-05-19 12:12:36 张新颖:批评的丰富和复杂
      批评是一项尴尬的事业,在今天,尤其如此。公众要求批评对作品说话,判断作品的好坏优劣,要求批评给出结论和说法,这个结论和说法要简单、明了,如果还能痛快,就更好了。批评家好像是拿着一把尺子去丈量作品的人,有时候他们不仅被要求报出丈量的结果,而且还要求亮出他们的...   [阅读全文]
    2014-05-13 04:09:57 赵金钟:“网络诗歌”的自由抒写
      进入21世纪以来,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创作或发表诗歌作品的现象十分活跃。学术界或网络界一般称这类诗歌为“网络诗歌”,也有人称之为“网络体诗歌”或“新媒体诗歌”。这是一种参与者众、发展迅猛的诗歌门类。它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在改变了诗歌传播方式的同...   [阅读全文]
    2014-05-09 03:03:04 江冰:张欣的底牌
    </H1>  我把张欣新作《终极底牌》看做一个类似俄罗斯套娃的故事,它属于葫芦丝结构,葫芦有两段,但它们是一体还是两者呢?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作品是从“90后”中学生的生活进入都市叙述,以花季少女的中学生活开场:少女的怀春、师生的代沟、升学的压力、当下中学生活的核心冲...   [阅读全文]
    2014-05-08 05:05:32 邵振国:文学的精神指向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最为贴近。它们几乎就是一个东西!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它们就已暗自结成这种“亲密难分”的关系了。当一树蓓蕾初绽,花蕊芬芳迎向这个世界的各个方向,其中必有无可计数的花蕾,是朝着文学的。  这是自然而...   [阅读全文]
    2014-05-05 04:21:42 李云:现实的讲法或真实的可能
      2013年,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一经推出就迅速卷入舆论的旋涡,小说通过一个在火灾中意外死去的底层人物游走于阴间和阳间的寻访和记忆,贯穿起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蚁族、强拆、冤假错案、袭警、农民工卖肾等一系列现实事件。作品出版后,相当一部分读者表达了对《第七天》的...   [阅读全文]
    2014-04-30 03:18:22 黄涌:纸上如何还乡?
      纸上还乡,不再是简单地回到故乡那个具体场景中,而是让我们通过文字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当安详和宁静从我们生活中漫溢而出时,故乡就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农村工作的美好愿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延绵了数千年的...   [阅读全文]
    2014-04-22 04:09:44 张静:爱,从未向时间低头
     “人这一生,不是为了追求圆满而来,而是为了一次又一次明白圆满的不可能。虽然这一生这一世不可能圆满,甚至一切都会成空。但我这辈子有过你。”打开香港作家张小娴新散文集《我这辈子有过你》(湖南文艺出版社3月1日出版),心弦再一次被她凄美的文字触动。  张小娴被称为全世...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